張支雲,一代醬香泰斗的恩師情!

今年8月21日,是一代醬酒宗師張支雲的94歲誕辰,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也是一個值得釀酒界珍重的日子。

1925年8月21日,張支雲老先生出生在貴州仁懷縣二合鎮高潮村一戶張姓人家,其父早亡,家貧孤苦;年方8歲,母亦因病辭世,尚為孩童的張支雲不得不自謀生計,在地主家做工,飽受磨礪。

張支雲,一代醬香泰斗的恩師情!

▲醬酒宗師——張支雲

1937年機緣巧合進入茅臺酒廠前身、民國第一酒坊——成義燒坊,直至1951改組,進入國營茅臺酒廠,擔任副總工程師。1979年,茅臺易地項目開展,張支雲作為技術支撐主導實驗,1985年項目成功後一直擔任易地實驗項目——珍酒廠總工程師,直到1997年正式退休。

2011年,經多年籌備,張支雲回到茅臺鎮,創立張支雲酒廠。

張支雲先生一生致力於釀酒事業,執業於斯、八十餘年如一日,對茅臺酒廠、原珍酒廠(於2008年破產)、張支雲酒的成立與發展,以及對醬香型白酒傳承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堪稱一代醬酒宗師,在業界享有巨大聲望。

今天是教師節,也是建國後教師節設立的第三十三個週年。回憶和梳理張支雲拜師學藝的經歷,不僅可以進一步感悟張支雲老先生的恩師情懷,也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代宗師對民族技藝傳承所作出的貢獻!

始於1862

1851年期,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席捲雲貴大地,茅臺鎮原本興旺發達的釀酒業毀於一旦。11年後,西南大鹽商華聯輝為滿足母親渴望喝到茅臺酒的願望,在茅臺楊柳灣原“大和燒坊”的廢墟上,重建了釀酒燒坊,取名為成裕燒坊(後改名為“成義燒坊”)。

<strong>成義燒坊恢復了中斷多年的茅臺酒生產,將釀酒工藝傳承了下來。1915年,成義燒坊所釀回沙茅酒獲得巴拉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一時間聲名大噪,回沙茅酒及釀酒工藝逐漸為國人所知。

張支雲,一代醬香泰斗的恩師情!

▲成義燒坊舊址

到了1937年,茅臺鎮已有多家茅酒燒坊,除成義燒坊之外,規模較大的還有王氏榮和燒坊(1879年)、賴氏恆興燒坊(1929年),其釀酒大師均出自成義燒坊。

入學成義

張支雲進入成義燒坊時,技術權威是個六十多歲的老先生,叫鄭應才(1880-1956年),其人嚴肅古板、很少說話。但他的技術在茅臺諸多酒坊中是最高的,是茅臺酒業中的第一號人物。茅臺地方几個酒坊的酒師幾乎都是老爺子教出來的。當時已很有名氣的恆興燒坊的酒師鄭義興,就是老爺子的得意門生。

鄭應才雖然看起來很古板,但卻是個比較開明的大酒師,他不保守,很願意將茅酒的釀造工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但是,釀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行業,需要天賦、也需要毅力,選擇一個有培養前途且能幹下去的好苗子並不容易。

張支雲自進入成義燒坊之後,吃苦耐勞、機靈聰敏的表現給老酒師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老酒師的心裡隱隱約約有了培養這個孩子的意念,加上張支雲沒有家,沒有牽掛、心無雜念,從小培養便於成才,更有可能一生從事釀酒事業,將醬酒工藝發揚光大。

師徒父子

1940年前後,張支雲認鄭應才為寶爺(乾爹),但在技藝傳承方面,師徒關係甚至超過了父子,認寶爺是親緣,學藝是要另外拜師的。於是張支雲請人寫了一張拜師文約,拜鄭應才為師,學習釀酒技藝。

按照慣例,學徒進入酒坊,首先割三年草,推三年磨、煮一年飯,必須付出最少七年的學前辛勞。鄭應才沒有兒子,張支雲得以“乾兒子+關門弟子”的名分實際上享受親兒子的待遇。

張支雲,一代醬香泰斗的恩師情!

▲茅臺酒廠初創時的張支雲(中間提桶者)

釀酒是一門複雜的技術活,名揚中外的回沙美酒靠的是酒師過硬的技術和日積月累的經驗。當時還沒有先進的釀酒儀器,所有步驟都要依靠老酒師的眼睛看、鼻子聞、親口嘗、用手搓,調動身體的所有感官來判斷。

比如說看酒花的大小、多少、散去速度來判斷酒精度數,酒精度發明出來之後,經過測量,老酒師憑經驗預估的度數,誤差不會超過1度!——<strong>現在這種人在全行業都不超過10個人!

此外,還有發酵溫度、時間的判斷和七輪次酒之間的勾兌等等,這些稍微偏差一點就會導致出酒率低、或者是酒味走偏。

<strong>這些要全部學會,非得有大師級酒師親傳不可。

在鄭應才的調教下,張支雲逐漸掌握了釀酒的門道,到了1948年,年僅23歲的張支雲已出任成義燒房的二師父,因為師父鄭應才年紀大了,實際負責成義燒坊的釀酒事宜。

有教無類

在以往中國的大環境下,技藝家族傳承的例子普遍可見,許多精湛技藝因此而失傳。

比如西漢朝的紡織技術,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件素紗襌衣,一件曲裾一件直裾,分別重48克和49克,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穿在身上“輕若煙霧”、“薄如蟬翼”。

如此讓人驚奇的技術讓現代人也躍躍欲試,據說,湖南省博物館曾委託南京雲錦研究所複製這件衣裳,結果集合中日韓三國專家,耗時13年才織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紗襌衣。

眾所周知,純正醬香型白酒必須是坤沙工藝、但這項工藝極為複雜獨特,據張支雲老先生從他師父鄭應才口中得知,烤酒(坤沙)工藝其實是山西人傳到茅臺鎮,結合赤水河水和當地氣候環境,才釀得美酒。

不過話說回來,醬香型白酒工藝不管出自何地,但其傳承發揚多虧了遇上新時代、也多虧有像鄭應才、張支雲這樣一批肩負傳承使命的技術鼻祖。

張支雲,一代醬香泰斗的恩師情!

茅臺酒廠成立之後,包括張支雲在內的六大民國酒師進入酒廠,為了改變這種家族式傳承方式,將茅酒工藝從經驗化向學科化轉變。1963年,國家要求選拔、培養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到茅臺酒廠,學習研究茅臺酒的生產工藝,這才傳承併發揚了釀酒工藝。

作為民族技藝的傳承型人才,張支雲一生培養了大量弟子,其中許多已經成成了茅臺酒廠骨幹、醬香酒釀造權威。包括前茅臺集團董事長季克良、袁仁國、國家高級品酒師李興發、汪華等等。

師徒情義

張支雲是“唯一一個”跨越經歷了成義燒房、茅臺酒廠、茅臺易地實驗項目、張支雲酒廠四個時期的人,他是歷史的創造者、見證者和傳承者、也是為數不多的“工匠行業”中,最能說明“工匠精神”的那個部分。

張老今日之成就,離不開其師鄭應才的授業,因此每次談及師傅,張老言語顯得格外敬重。現今年逾九十,依然堅持每年到師傅鄭應才的墓前祭拜。而其徒子徒孫,對張老也極為尊重,逢年過節也都會帶著禮物上門看望。

張支雲,一代醬香泰斗的恩師情!

▲張支雲與季克良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自孔子有教無類思想普及以來,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話題,老師於我們個人而言,有傳授技藝、知識的恩情,而於國於民而言,亦有千秋傳承功業。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對教師職業極為尊重。但今時今日,教師節雖隆重,但更多的是流於形式或人情世故,整個社會對師長的尊敬也趨於弱化,甚至平常老師管稍顯嚴厲,也會遭到學生的抵抗與家長的非議。

而在尊師重道方面,傳統技藝領域包括釀酒、戲曲、相聲、工匠等行業的師徒關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有利於真正的傳道授業。

其實師長的教誨就如同美酒一樣,初喝苦澀,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悟出良苦用心,恍然間一股暖流湧在心間,久久揮之不去。

值此教師節,小編祝天下所有傳道受業解惑之人節日快樂,老師們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