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講情面 就會失體面

科研講情面 就會失體面

科學精神好不好,當然好!面子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要是兩者“狹路相逢”呢?

中國人好面子,是有文化傳統的。但這事放到科技界,卻就致命了。

面子這個詞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潛在的解釋是非常豐富的。

你不能直接指出對方的問題,要含蓄、暗示,當然最好是不說,因為要給人留面子。對方也心知自己的問題,但是在別人面前是不能承認的,承認了就丟面子。如果你不給“面子”,非要直接指出來,那就是讓人“沒面子”。這便是“友盡”的節奏了,下次你要有事求人,人家自然不會給“面子”。

這一輪繞口令似的“黑話”說下來,代表著目前科技界的某種現狀——什麼求真、質疑這些讓人不愉快的因素統統拋開,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王道。

然而,事事講面子的結果必定是站到了科學精神的對立面,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越來越遠了。

科學研究講的是求真務實、理性質疑,這字字句句都是“面子”的“死敵”。若是一心求真,如何顧全面子?更惶論質疑,那在中國人的意識裡便是先要撕下臉面的。

科學研究是為了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會走很多彎路,還可能遇到“巨坑”,需要不斷試錯、糾錯、再試錯、再糾錯,如此往復,古今中外無人例外。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被挑戰、被質疑,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反倒是如何面對存在的問題和錯誤才是意義重大且意味深長。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人的想法總是存在侷限,討論、溝通、爭論是不斷糾錯的過程,也是新思想不斷迸發的過程。

常聽科學家們說,臺上那位是院士、是泰斗、是權威,他們要是被問倒了、要是被質疑了肯定覺得沒面子、不高興,以後我們在圈裡就沒法混了。其實,正因為是院士、是泰斗、是權威,才更應該傾聽反對的聲音,那說不定是新的火花、新的科學征程呢!

如今,當“面子”成為了日常,曾經被視為“淨土”的科技界也深受虛偽、浮誇、膚淺、浮躁、功利的困擾。有那麼多的核心技術亟待攻關,有那麼多的關鍵難題尚未解決,國家人民的需要已經擺在眼前,若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科學家想的是自保、怕丟面子、又為著利益想要別人給面子,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所幸,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站出來呼籲:放下面子,讓科學回歸科學。他們自發舉辦學術沙龍,願意跟大家爭到“臉紅脖子粗”。他們希望攜手解決行業難題,讓國家有限的經費“花在刀刃上”,這是好的開始。

已逝的著名科學家黃大年曾闡述自己對待科研的態度:“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他從不賣別人的面子,也從不怕丟了自己的面子,但這並不妨礙學生愛戴他、群眾敬仰他。黃大年能做到是因為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如此說來,那些成天想著“面子”的人關鍵問題還在於格局太小,心裡只裝著自己的那點臉面,不曾想這才是真的失了體面。

語言不過關被拒?美國EditSprings--專業英語論文潤色翻譯修改服務專家幫您!

科研講情面 就會失體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