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我們的今天,何嘗不是曾經我們嚮往的未來


《沉思錄》:我們的今天,何嘗不是曾經我們嚮往的未來


導讀:

《沉思錄》這本書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它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本書被譽為“斯多葛學派的一個里程碑”。

奧勒留自幼即有志於哲學,渴望成為一個蘇格拉底那樣的哲學家,他常身著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家長袍,模仿其生活方式。然而,命運將其推上了另一條道理。

公元161年他成為羅馬皇帝,古羅馬歷史上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由此便開始了他的帝王之路。

奧勒留執政期間面臨巨大挑戰,外有異族入侵,內有軍事叛亂、瘟疫、洪災、乾旱地震亦頻頻降臨,國勢日衰。奧勒留在位的二十年,都在應付這些危機中度過,他盡忠竭智,夙興夜寐,晚年更身先士卒,征戰四方。可即便是在行軍打仗的路上,奧勒留也依舊保持著對哲學的熱愛,更為難得的是,他所記錄的不是具體事件,而是抽象的哲學。

奧勒留作為一個統治著我們曾經見過的最強盛的帝國,卻依然用如此謙虛和優美的筆調寫出這些平實而又發人深省的話語。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可·奧勒留正在摒棄所有物質和世俗的困難,去關注他自身純粹的心智,思考什麼對他而言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他提倡純潔的生活,經常提醒自己要按照很好的方式去生活。

《沉思錄》是一本私人札記,結構上較為散亂,但全文貫穿著的恆定的話題,比如關於死亡、理性、正義等,這些我們不需要哲學基礎就可以輕易讀懂。

這部兩年前的智慧之書,至今仍不失光輝,對今人的思想及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喜歡哲學的人都不應該錯過的一本好書。

01

從某種角度上說,我曾經有想過,這樣的“理想國”終究是不現實的吧,就像哲學家在社會上一直都未曾得到真正的重視,甚至一再被誤解,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更有人說哲學家不能做王,不能從政。因為哲學家思考的是世界的普遍性問題,而政治家往往要對待具體的事情。另一方面,哲學家的思想深刻,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質,預判這將來的趨勢。而通常,這樣的思維是一般人不具備的,是超前的,是一種未來的觀念,往往與世俗格格不入。

因此,如果哲學家做王,他們按照自身的思路去設計政治制度,其理由又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這勢必導致極權主義政治。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公民中有人具備了同樣高超的思維水平,就會破除對簡化過的思想的迷信,從而顛覆哲學家的統治,這於政局是不利的。

奧勒留在《沉思錄》中自然也思考過這個問題,關於自身,他設想了這樣一個楷模:

“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諸於他,他都懷著崇敬接受;不玷汙內心的神明,不讓各種妄念攪擾它,而是使它保持寧靜,規規矩矩地侍奉它,不說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他也絕不動怒,終其一生不偏離這條道路,循著這條路,他將獲得純粹、寧靜,隨時準備告別人世,沒有任何勉強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自然、理性和德行,既是斯多葛哲學思想的精義所在,也是《沉思錄》的關鍵詞。

02

自然,歷史的話題自有歷史學家和後世去批判,至於稱職與否,誰又能說更多的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得已出生在這個世界,不得已需要去認識世界的殘酷,也正是這樣的殘酷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世界,與同胞們,去看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宇宙、未來、現在,以及賦予我們人類所特有的思維,我們如何看待世界,世界真實的樣子又該是如何?

也許,我們都習慣於關注風花雪月多於戰爭,關注生活的瑣碎而忘了思索哲學、意義、以及更久遠的宇宙,人類等這些更大的命題。

也正是這些讓我們深陷囫圇,無法自拔,從而忘了我們也只是人類,故而我們眼中少了很多的光彩和風景,忘了更重要的屬性,我們是人類,我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我們活著的意義,積極、健康、陽光和愛。

而這些,在奧勒留的眼中一再的閃現,這是一種高尚的人格,這是一種睿智的目光,這是一種深邃而追求理性的有深度的思考。

03

因為戰爭,故而想到和平,想到人類,想到宇宙,我們不難猜想奧勒留是糾結的,是傷感的,於他而言,同為人,卻要自相殘殺,同為宇宙的一部分,卻有戰爭、自然災害,以及諸多的不可控因素,這些都叫人頭疼。

可這些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事情,能改變什麼呢?

但是身為君王,不作為顯然是不行的,尤其是坐在這個位置,看著自己的子民受苦受難而無動於衷嗎?

我們都知道,君王是高貴的,可也是這種高貴,遇到這種“悲慘”的現狀,他不得不去承受,去面對。而要面對,顯然光是說,或是隻是想都無濟於事,戰爭的殘酷遠超我們常人想象。

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依舊不忘追逐自己所熱愛的事物,哲學,這都是可貴的。

也正是這樣的難得,讓我們有幸認識到作為一個帝王的思想,那種高貴與悲憫共存的理性,那種時不時還得迴歸主線的掙扎,從而迸發出更加真實的聲音和呼喚。

04

當然,這樣的哲學顯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長期在一個環境下的困頓,以及長久性的戰爭的疲憊,都會讓人忍不住去思考其意義,而這些意義,如果僅僅從戰爭的角度而言顯然是足夠的,但是站在當今的一種現狀而言,很多東西都變了,那麼,相應的那些思想自然也會被削弱,文字的力量自然也沒有當初的銳利和真實。

然而,也正是這種狀態下的文字,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以及活著的意義,我們今天的不容易。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即我們的今天何嘗不是曾經我們嚮往的未來呢?

05

也許,正是這種身不由己,反反覆覆中,奧勒留漸漸地意識到某些改變,而這些改變自然會有矛盾之處。

所以,在自己和帝王,在人類和宇宙,在戰爭和災難中,各種思緒迸發都會有其時效性,這也就告訴我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也應該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否則深陷其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某些掙扎。

但作為一個帝王,顯然是沒有那麼多的顧慮的,不用忌口,口無遮攔的這種真實,以及自己的內心的聲音被一再的放大,這反而讓我們更為清楚的看到更加真實的帝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追求,也偶爾平常的帝王。

不過,這高度,無可厚非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這是一種跳脫於性別,跳脫於階層的高度,更純粹,更乾淨,也更發自內心。

而這樣的思想,無論其厚度深度,自然也會比一般的人說的要透徹,要有跡可循得多。

06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更多的視角去看待我們現在的處境和生活,塑造我們的心態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這樣,我們也就隨之會拋開很多很多的煩惱,從而避免了更多無謂的爭執,而更加熱愛生命,感恩自然,學會理性,以及懂得尊重生命的可貴。

面對繁雜的今日,我們不正需要這麼一劑靈魂的湯藥嗎?短暫的拋開個人的偏見,去解讀更深處的發自內心的聲音,去追求,去熱愛生命以及學會理性。

不多說了,去看吧,每個人都該學會和世界和平共處,和人類和睦相處,不是嗎?哲學顯然是一個不錯的視角,讓你站在更高處,更加的有溫度。

——讀《沉思錄》有感


書上狐狸

2018年12月《愛有所愛》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