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之歌火了的背後

最近,“90後”小夥陳柯宇的一首歌曲《生僻字》在網絡上爆紅。在他看來,年輕人在弘揚傳統文化中應有責任和擔當意識。《生僻字》之歌火到海外,背後凸顯了中國文字的魅力。《生僻字》火了,也從側面反映出現代人對電腦、手機過分依賴,提筆忘字成常態。今天的時評一起聊一聊——

<strong>文化自信要激發年輕人熱情

<strong>兩位“90後”用“活”了漢字

最近,“90後”小夥陳柯宇的一首《生僻字》之歌在網絡上爆紅,歌如其名,歌詞真的很生僻,不少網友表示中文沒10級根本搞不定……與此同時,另外一名“90後”小夥葉天宇創造出13984個“最美字體”,完成兩套正版中文字庫,還做了一組動畫,讓漢字“活”了起來,看過的人都說“這才是我們中國漢字的魅力。”

兩名“90後”小夥,一個用歌聲,一個用字體設計,他們用不同的形式傳承著漢字文化,彰顯出漢字文化的魅力。這說明,弘揚傳統文化,年輕人可以有作為、有擔當,關鍵是要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注重形式創新,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傳統文化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表現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有些傳統文化,比如曲藝、民族戲劇、年畫製作等,因為需要複雜的技巧,年輕人對此“只欣賞不參與”。這樣,就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形式創新,將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流行元素,激發年輕人的興趣。比如,網絡歌曲《生僻字》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傳唱生僻字,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激發了年輕人的興趣,吸引他們對漢字的關注。

營造宣傳氛圍,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我們知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就像《生僻字》歌詞中所寫的“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要通過多種形式宣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年輕人瞭解傳統文化、熟知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我省的傳統曲藝豫劇一向深受老年人喜愛,在《梨園春》欄目對豫劇進行宣傳、普及、推廣後,很多年輕人甚至是小朋友也成為戲曲愛好者。所以,我們可以藉助類型多樣的宣傳平臺,把優秀傳統文化項目推廣開來,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年輕人成才的“熱土”。

注重家校共育,根植傳統文化土壤。筆者瞭解到,我市的一些小學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比如組建毛筆字、鼓樂、抖空竹等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要注重家庭薰陶。家長要主動陪孩子欣賞一些傳統文化表演,到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殿堂感悟、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在優秀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畢竟,青少年群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加需要堅定文化自信。

(安陽日報融媒記者 鄧嫻)

<strong>親民的文化傳承能走得更遠

<strong>《生僻字》火到國外

近期,一首名為《生僻字》的網絡歌曲呈“刷屏”之勢,不但在互聯網上引來不少知名媒體和眾多網友的關注,而且多種版本的翻唱已經橫跨海洋,火到了國外。這些歌曲通過有趣的傳播方式,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大眾的距離,讓文化在生活中得到最好的傳承。

國內外網友對《生僻字》如此熱愛,一方面源於漢字的形式多樣化、包含的文化內涵深厚。另一方面,陌生化的書寫方式給現代人帶來距離美感,能夠穿越時間和國界,構建共同欣賞的文化語境。這首網絡爆紅歌曲涵蓋70多個生僻字,很多網友表示,缺了拼音恐怕都唱不下來。但就是這些既難讀,又難寫的生僻字,絲毫沒有影響到網友對它的追捧。作詞者陳柯宇採取輕鬆的歌唱方式,將生僻字放入其中,在輕鬆又時尚的形式中拉近了人們與難認難懂字詞的距離。

其實,傳統文化成為“網紅”並非個例。從央視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節目,再到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無不是在挖掘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點燃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裡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一首火了的流行歌曲告訴我們,讓傳統文化走向大眾並非難事。因為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只要稍加創新,換種方式呈現出來,就能讓現代人發現傳統文化的樂趣和魅力。從另一方面來講,隨著人們接收、傳播傳統文化渠道的多元化,更多生動、創新、趣味的表達方式湧入現代人視野,傳統文化走進生活不再是問題。

親民的文化傳承才能走得更遠。生僻字走出字典,進入大眾生活,激發了人們對生僻字以及傳統文字的興趣,讓更多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其成功的價值在於,網友發現了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中的稀缺文物,而是能夠緊跟時代潮流,讓大眾接受。文化在生活中可見,才是最好的傳承。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如何培養?文化的繁榮興盛如何鑄就?答案之一就是讓文化更加親民,親近群眾、走入生活,在文化體驗中煥發勃勃生機。只有群眾觸手可及的文化,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讓傳承之路走得更遠。

(安陽日報融媒記者 高咪)

<strong>看似尷尬的背後是書寫危機

<strong>明星簽名寫錯別字

前段時間,一位影視明星給粉絲簽名時,麻辣燙的“燙”字寫成了湯,而“辣”字卡了一分多鐘也沒有寫出來,引來眾多網友的吐槽。其實,這樣尷尬的事件不僅發生在明星身上,我們很多人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明明認識的字,提起筆來,卻不知如何書寫,面對這種提筆忘字的尷尬,我們有時為了面子又不得不絞盡腦汁,結果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錯別字就誕生了。

為何會提筆忘字?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是,現代人廣泛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書寫的時間越來越少。電子設備讓現代人溝通更便捷,一條語音、一個視頻通話就能實現實時連線,文字溝通的效果顯然不及前者。再加上生活的快節奏,讓電子化交流、辦公成為常態,人們逐漸忽視了書寫技能的鍛鍊,通過漢字書寫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提筆忘字成了現代人的通病,一項抽樣調查顯示,超過86%的人有提筆忘字的經歷,90%的人表示在工作生活中用手寫字的機會已很少。

提筆忘字,看似尷尬的背後是漢字書寫危機。提筆忘字帶來的危害之一就是弱化了人們的漢字書寫能力,影響了現代人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研究表明,過度使用拼音輸入會影響人們的閱讀能力。一家科研團隊對45名平均年齡10歲的兒童進行跟蹤調查,其中22名兒童每天平均使用拼音輸入法的時間是65分鐘,另外23名兒童每天使用9分鐘。結果顯示,過度使用拼音輸入法的兒童,大腦中關鍵閱讀中樞的激活弱於使用拼音輸入法時間很少的兒童。此外,漢字書寫不僅在特定場合發揮作用,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作為承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漢字的信息記錄、文化延續,關乎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弘揚。如此看來,每一位中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守護漢字,弘揚傳統文化。

在筆者看來,要治療提筆忘字的“病”,首先,人們應從內心重視漢字書寫,利用空閒時間書寫漢字,練習鋼筆字、書法,將書寫漢字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感受漢字文化的無窮魅力。其次,教育、文化等相關部門以及社區可以舉辦一些書寫比賽、書法展覽等活動,引導大家勤寫字、練好字。最後,一些鍵盤設計者和製造者可在電腦鍵盤中加入漢字書寫功能,讓用戶發現使用漢字的樂趣,重新迴歸漢字書寫。

(安陽日報融媒記者 高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