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楞嚴》

《楞嚴經》第一卷中,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淪入了生滅相續之中,這都是因為眾生不知道自己還有不生不滅常住真心的緣故。這個真心自性的本體是清淨明徹、萬法

俱足的;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都被種種的物質現象所轉所蓋,遺失了我們的本覺本明。眾生就是以妄為真,執迷不悟,所以在生死的苦海中輾轉不休,難以出離。

其實,我們真正的生命是“無生”的,是宇宙本有的特性。什麼是生滅呢?例如我現在講話,各位在聆聽抄寫,動一下,顯出一個現象來,經過一段時間,又消滅了,這一來一往,就是一生一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乃至心裡所想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滅法;我們就是被這些生滅的現象所轉,淪落成凡夫;假如我們能夠發覺在這生生滅滅之中,有個不生不滅的“真空”,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動而不動,無形無相,真實存在;就可以如佛所說,證無生法忍,登菩薩地;就可以在生生滅滅的現實生活中證悟不生不滅的“空性”。

開悟的《楞嚴》

首先:佛以答辯的形式“七處徵心”,針對“心”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跟蹤追擊、步步緊逼;當機者阿難也是反覆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是,經過佛的分析反駁,被 一一否定;除此之外,佛還諄諄告戒阿難,世間絕大部分修習佛法之人,雖然經年累月地精進苦修,但卻往往走入歧途,未得正果。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兩個基本原理。這兩個基本原理,就是兩種根本(1、生死根本;2、菩提涅槃)錯亂修習所造成的。

佛陀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切眾生的“真心”當下俱足一切智慧德能,這些性俱功德不是修出來的,而是法爾如是的,本來就有的;而且,眾生的生死從來沒有離開過涅槃,涅槃也沒有離開的生死;“真”與“妄”是一體的,知妄即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非要修出個“真”來,那麼這個“真”就一定“不真”了,因為真是本有的,不是你修出來的。

隨後,佛以譬喻的方法“舉拳喻見”,佛實言相告阿難。那些有智慧的人,要解悟真理,也時常需要“譬喻說”才能明白。佛就是想通過,眼觀拳頭來說明一個道理,“能見的是心非眼”,也就是說,能夠見到事物真相本質的,不是眼睛的作用,而是常住真心的“能見之性”的作用。

開悟的《楞嚴》

繼而,佛以檢測的辦法,“飛光驗見”;佛讓阿難的頭隨著左、右的光線來回搖動,然後對眾生說到:人們都以搖動的叫做塵,以不住的叫做客,阿難的頭在搖動,可他的“能見之性”並沒有搖動,這個道理本來極其明顯的,為什麼眾生偏偏要以搖動的為本體,以搖動的現象為實境呢?這樣一來,你們的“心”就會隨著搖動的事物而生生滅滅,自始至終就遺失了本覺本明的心性。

但是需要強調一點,眾生的真心本性,迷而不失,悟而不增。我們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為我們被境界所轉,錯用了真心而已;當我們反思自己,把握當下時,也叫回光返照,‘知妄即真”,我們當下就與真實相應,無需勤苦修證的。

開悟的《楞嚴》

《法華經》、《楞嚴經》中,佛反覆的提醒後來眾生,只要聽懂了「如來藏」,只要明白了萬法的體、相、用都是「一念心」的隨緣展現,你當下就與宇宙人生真理相應。破除種種迷惑顛倒,打破世間種種妄見,直見宇宙人生絕對真理。這之前一天到晚讀經、誦經、唸佛、拜佛、打坐、做種種善事、佛事都不能明心見性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可是當我們明白了什麼是佛的當下,我們就是佛!在《楞嚴經》第七卷中講到「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第四卷講「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成佛如同微塵被風吹,易如反掌,哪裡靠你苦修苦證!這是佛的金口玉言,這是佛法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