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中國天然氣行業供需前景預測分析


未來5年中國天然氣行業供需前景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1、政策驅動

2016年12月公佈的《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提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增強天然氣供應能力,大力開發非常規氣,引導中游基礎設施建設和下游市場開發。

2017年5月印發的《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通過改革促進油氣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大幅增加探明資源儲量,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安全、高效、創新、綠色,保障安全、保證供應、保護資源、保持市場穩定。

2017年6月,發改委頒佈《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確定到2020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10%。

2017年下半年,“2+26”城市規劃推出,圍繞京津冀地區的煤改氣政策執行力度加大,2017年冬季京津冀地區霧霾得以有效控制。

2018年8月,國務院頒佈《關於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力爭到2020年底前國內天然氣產量達到2000億立方米以上。

2、環保驅動

低碳經濟模式的推行為天然氣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對天然氣行業的迅猛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天然氣消耗量逐漸得到了增加,天然氣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由油氣田周邊地區朝經濟發達區域延伸。

在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空氣質量等問題,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莫過於汽車尾氣排放,燃燒汽油、柴油的汽車尾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物質,嚴重影響到城市環境。由於LNG燃燒後不會產生鉛、硫、苯等有害有毒物質,LNG汽車的尾氣排放基本無PM排放物,環保效果極佳,同時,它還兼顧運營經濟性、安全性,是公交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低碳經濟環境下,天然氣因其獨特的環保優勢,其行業將得到長足發展。低碳經濟下,我國正著力於發展新能源,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利用天然氣發電,還能充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需求驅動

近年來,為了降低我國一次能源的進口依賴度、緩解環境問題等因素,我國一直在推動清潔能源天然氣的發展。2002-2014年,我國天然氣消耗量CAGR高達16%。2015年,由於宏觀經濟低迷以及替代能源石油和煤炭的價格大幅下跌,天然氣消耗量增速大幅降低。在2016年以後,一方面,出於環保考慮,政府堅定地希望改變能源結構,另一方面,政府已經關閉了部分煤炭發電廠,我們預計天然氣需求在未來幾年仍會保持增長態勢。

4、多家公司LNG接收站將於近年完工

近幾年,“三桶油”之外的上市公司紛紛嘗試進入LNG進口市場,簽訂LNG長協合同並建設配套LNG接收站。2018年共有五個投產項目和三個預計年底完成的項目,由深圳燃氣、新奧集團、廣彙集團、中天能源等企業投產。由於中天項目預計年底或者明年初才能完成,廣匯的啟東擴建項目也要年底才能建成,所以實際能夠投用的新接收站有五個,根據投產時間折算,共計增加518萬噸/年,約71億方/年進口增量。

(二)不利因素

1、多因素限制資本進入儲氣庫市場

地下儲氣庫是最適合我國情況的儲氣方式,但是由於礦權或技術壁壘的原因,目前非油企資本無法控股儲氣庫項目。其次,儲氣庫前期投資成本較高,達容達產所需時間較長。我國枯竭油氣藏儲氣庫單位工作氣量的投資在3.5-4.0元/立方米,工作氣量20億方的儲氣庫,僅投資成本就在70-80億元。此外,儲氣公司收入主要來源於供氣公司或進口公司銷售部門核算的“運營成本+合理收入”,沒有與天然氣市場價掛鉤產生套利空間。

2、配氣管網未成熟

儘管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的輸氣管網框架,但配氣管網遠未成熟,部分市級行政區還沒有天然氣管道連通。加上行業體制制約,近年來管網建設速度不如預期,已成為制約我國天然氣市場發展和供應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頸。

3、油氣消費缺乏新亮點

一方面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低迷,作為石油替代能源的天然氣,資源過剩風險凸顯。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宏觀經濟進一步放緩,國內油氣市場需求低迷,很多用氣行業面臨著效益下滑、產能過剩等問題,不僅投資更換燃氣設備存在困難,而且對用氣成本的波動更加敏感,導致用戶煤改氣、油改氣的意願大幅減弱。

4、成本上漲

天然氣長輸管道及城市燃氣管網行業投資巨大,工程量大、週期長,管道建設所需原材料主要為特種管材。近年來,隨著物價上漲,各種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也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直接影響管道建設成本,最終影響項目經濟效益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