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麼多年書,原來李白的《靜夜思》裡“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詩

大概讀過書的中國人都知道詩人李白。

而讀過李白詩的都知曉《靜夜思》這首五絕小詩: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唐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抱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想法遠遊已有兩年時間。此時的李白十分想念家鄉。九月十五日。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李白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讀了這麼多年書,原來李白的《靜夜思》裡“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詩

《靜夜思》的兩個版本

《靜夜思》最早的版本是在宋代,載於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而現在最廣為流傳的版本則是出自清代《唐詩三百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兩個版本有兩個字的出入,分別是“看”和“明”、“山”和“明”的區別。

兩個版本的真與假?

其實,從兩個版本的時代距離來看。宋人上距李白的時代比之明版本《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學術界一般認為,宋代版本比清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原詩的可能性最高。

那為什麼“床前明月光”“舉頭望明月”會流傳這麼廣呢?

<strong>那還是得益於《唐詩三百首》的流行。

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

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

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讀了這麼多年書,原來李白的《靜夜思》裡“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詩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靜夜思》

哪個版本更好?

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範大學教授薛天緯先生在《漫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瞭如下看法:

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簾,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

讀了這麼多年書,原來李白的《靜夜思》裡“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詩

而日本人森瀨壽三則認為:“看”這個字在唐朝是平聲,所以《靜夜思》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屬於“古體絕句”。到了明代(包括現在),“看”的聲調變了,《靜夜思》第一句的平仄成了不符合要求的“平平仄仄平”,於是明代人就把“看月光”改成“明月光”。又因為第一句的”看“字沒了,第四句參照第一句的結構也沒有了,所以第三句也乾脆第三句也重複使用”明月“,來代替之前的結構。

這顯然是更有邏輯的解釋。

其實,從藝術、平仄上來看,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層面來看明版本更勝一籌。

而從尊重歷史、尊重原作上來說,“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無疑是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