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多年书,原来李白的《静夜思》里“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诗

大概读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诗人李白。

而读过李白诗的都知晓《静夜思》这首五绝小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抱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想法远游已有两年时间。此时的李白十分想念家乡。九月十五日。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李白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读了这么多年书,原来李白的《静夜思》里“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诗

《静夜思》的两个版本

《静夜思》最早的版本是在宋代,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而现在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则是出自清代《唐诗三百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两个版本有两个字的出入,分别是“看”和“明”、“山”和“明”的区别。

两个版本的真与假?

其实,从两个版本的时代距离来看。宋人上距李白的时代比之明版本《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清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原诗的可能性最高。

那为什么“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会流传这么广呢?

<strong>那还是得益于《唐诗三百首》的流行。

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

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

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了这么多年书,原来李白的《静夜思》里“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诗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静夜思》

哪个版本更好?

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

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

读了这么多年书,原来李白的《静夜思》里“床前明月光”不是原诗

而日本人森濑寿三则认为:“看”这个字在唐朝是平声,所以《静夜思》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属于“古体绝句”。到了明代(包括现在),“看”的声调变了,《静夜思》第一句的平仄成了不符合要求的“平平仄仄平”,于是明代人就把“看月光”改成“明月光”。又因为第一句的”看“字没了,第四句参照第一句的结构也没有了,所以第三句也干脆第三句也重复使用”明月“,来代替之前的结构。

这显然是更有逻辑的解释。

其实,从艺术、平仄上来看,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层面来看明版本更胜一筹。

而从尊重历史、尊重原作上来说,“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无疑是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