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 銀行股票質押業務風險調查

一天內市值暴跌約80%的港股公司佳源國際,其母公司佳源創盛剛剛公告實控人幾乎將全部持股質押給大連銀行,時隔沒幾天,又公告該部分股票已經解除質押。對此現象,某城商行行長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慨嘆:“市場對於信用風險是否向銀行傳導,是多麼敏感。”

出現股票質押風險的企業通常為大型企業集團,而股票質押融資只是其融資方式的一種,當這部分融資出問題時,往往預示著更大規模的、整個集團負債的風險。“這才是對銀行、對金融系統最大的風險。”某資深銀行界人士表示。

然而,已經披露2018年業績快報的幾家股份制銀行,其不良貸款比率並未明顯上升,甚至還略有下降。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瞭解到,“參與股票質押的絕大多數是銀行理財資金,屬於‘表外’資產。表外資產的情況是不納入銀行的財務報表的”。而作為表外資產的銀行理財資金參與股票質押業務,其不良情況怎樣、投資者面臨怎樣的風險,目前各方多語焉不詳,存在不同的看法。

<strong>一日解質押

繼輝山乳業後,又一隻暴跌的港股佳源國際(02768.HK),加深了市場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

1月17日,浙江商人沈玉興(又名沈天晴)持股55%的港股公司佳源國際股價出現深幅跳水,下午開盤後跌幅一度接近90%至1.4港元/股,收盤報2.52港元/股,跌幅達80.62%。

2019年1月15日公佈的《佳源創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7年2月,沈玉興將其持有的98.83%的佳源創盛的全部股權質押予大連銀行上海分行,為子公司23億元的銀行貸款提供融資擔保,質押期限為3年,質押期至2020年2月27日。這份說明書籤署於2019年1月3日。

佳源創盛為佳源國際母公司,實控人均為沈玉興。

1月22日,佳源創盛緊急在中國貨幣網發佈《佳源創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關於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解除股權質押的公告》。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沈玉興,於2017年2月27日將其當時持有的價值8.6億元股權(佔當時公司註冊資本總額8.8億元的98%)質押予大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上述股權質押係為公司全資子公司浙江佳源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23億元銀行貸款融資提供擔保,該筆銀行貸款所融資金全部用於青島項目的股權收購。沈玉興將上述質押予大連銀行上海分行的8.6億元股權全部辦理了股權出質註銷登記手續,股權出質註銷登記日期為2018年12月29日。

對於股權質押情況前後矛盾的問題,佳源創盛方面的解釋是“忘記更新股權狀態所致”。

實際情況如何,外界不得而知。

某城商行支行長分析,按照佳源創盛公告,實控人質押股權是為其貸款提供擔保,這應該屬於銀行的“表內業務”,股票質押屬於增信手段。

大連銀行官網顯示,該行2018年第三季度資產減值損失15.69億元,較二季度的10.43億元大幅增加5.26億元。而該行一季度的資產減值損失為5.95億元。

某券商固收部人士分析,股價大幅下跌的公司,通常是債權人發現了上市公司潛在的違約風險。“例如銀行停止向企業放貸的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風聲一走漏,就引發股票拋售潮,影響巨大。”

大公國際2018年9月14日發佈的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8月末,佳源創盛借款餘額為303.18億元,累計新增借款佔2017年末淨資產147.22億元的43.76%。

<strong>不良下降玄機

令人不解的是,已經披露2018年業績快報的上市銀行,不良資產比率並沒有明顯上升,甚至同比有所下降。

例如,興業銀行2018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不良貸款比率1.57%,較期初下降0.02個百分點。浦發銀行公告稱,截至2018年末,不良貸款率1.92%,較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上海銀行表示,截至2018年末,不良貸款率1.14%,較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光大銀行稱,截至2018年末,不良貸款率1.59%,與上年末持平。

這與市場預期不太相符:2018年是上市公司信用風險較多暴露的一年,企業的風險,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風險,為何沒有傳導到銀行?

穆迪金融機構部分析師、副總裁尹勁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不良貸款率”這個名字可以看出,這個指標是反映貸款質量的。如果銀行通過券商資管通道參與股票質押融資,並不會體現到“貸款”科目裡。“資產減值損失”這個指標,更能反映銀行的風險。例如前文所述大連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2018年每個季度都有大幅提升,就比較能反映真實情況。此外,市場上最先披露業績快報的銀行,應當是對自己的資產質量比較有信心的。小型非上市銀行面臨的問題可能更大。

某城商行行長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參與股票質押融資的資金絕大多數為銀行理財資金。這部分資金屬於“表外資產”,銀行並不予以披露。

據瞭解,股票質押回購分為場內和場外兩種。通過券商、證券交易所進行的,被稱為場內股票質押;不通過券商、交易所,直接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辦理股票質押融資的,稱為場外股票質押。場內股票質押的直接主體是證券公司,銀行直接參與的僅是場外股票質押。

銀行直接參與的場外股票質押業務,是把股票作為質押物,作為貸款的增信手段,因此應當屬於銀行的表內業務。但這塊業務規模多大,資產質量怎樣,目前並沒有確切的數字。“銀行的財務報表不會單獨列示這一項。因此也無法統計。”穆迪金融機構部分析師、副總裁尹勁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strong>表外資產風險幾何

對於場內股票質押,銀行只能通過證券公司間接參與。參與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理財資金直接或通過信託計劃對接券商打包的股票質押受益權;二是通過認購券商資管產品的方式參與,包括“一對一”與“一對多”等交易結構。在“一對一”模式下,銀行以理財資金髮起單一信託計劃或基金專項計劃,認購約定好的券商定向資管產品;在“一對多”模式下,銀行以理財資金認購券商小集合優先級資金,由券商自有資金或讓其他社會資金擔任劣後層作為安全墊。

信託網分析師郭驗菊介紹,銀行理財資金通過信託做“通道”,進行場內質押融資的,一般會做成單一信託計劃,基本上不在市場上募集,外界很難見到,更難掌握其具體規模。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2018年12月發佈的《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國影子銀行構成中,理財產品對接資產的規模為24.8萬億,是最大的影子銀行組成成分。其中,理財產品對接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規模為9.0萬億。尹勁樺指出,銀行理財資金從事股票質押業務的部分,就在這9萬億當中,但具體佔比很難判斷。

不過,尹勁樺認為,股票質押融資規模與銀行上百萬億的總資產規模相比非常小,即使出現風險,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也有限。“不像券商,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行業總資產只有6.2萬億,股票質押融資出現問題的話,對券商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的影響十分明顯。”

某資深董秘認為,銀行股票質押業務的風險主要是場內質押這一塊。“我和券商、銀行的人士交流過,場內質押規模大概1萬多億元,可能是銀行的資金佔比比較大。按30%-50%超過平倉線估算,應該有4千億到7千億左右面臨風險。目前紓困基金的規模大概是4千億到5千億左右,應該可以初步覆蓋風險。”

有銀行界人士透露,某國有大行理財產品截至2018年三季度的不良率已經達到1.6%。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接近4萬億。照此估算,發生風險的理財產品規模不容小覷。

與尹勁樺的觀點不同,上述董秘指出,股票質押風險只是企業信用風險傳導的一環。這個環節出問題了,說明有更大的債務問題在後面。“股票質押風險對銀行是嚴峻的挑戰,就好像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應該引起足夠警惕。”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