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九邊”重鎮指的是哪裡?

地理答啦


九邊重鎮西起嘉峪關,東抵鴨綠江,設有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陝西鎮、甘肅鎮等九個。

以下以最西邊的甘肅鎮為例,說說九邊重鎮對明朝的重要性。

甘肅,在現在是一個省,在清朝也是一個省,在明朝卻是一個鎮。不過,明朝的甘肅鎮,可不是現在縣級單位下轄的鎮(街道辦事處),而是一個級別非常高的軍事單位。

明朝遷都北京後,面臨著北元(含各種名稱)巨大的軍事壓力。為拱衛北線防禦,明朝設置了九邊重鎮,其中最西邊的,就是甘肅鎮。

國都在北京,這就意味著明朝最看重的是京師附近的幾個鎮,比如宣府、薊州、大同。甘肅鎮距離京師數千公里,是不是就不那麼重要呢?恰恰相反,守住甘肅鎮,對明朝來說也是足以保命的。

北元和明朝的邊界非常長,從遼東一直畫到現在的甘肅嘉峪關一帶。眾所周知,明朝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但元朝曾統治過的西域,並不在明朝範圍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軍佔領今甘肅西部,但也差不多走到頭了。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北元和西域,以及現在的青藏高原非常的近。這意味著北元有共同對付明朝的盟友!

明朝對北元的軍事戰略是一東一西兩頭鉗制,西邊最重要的戰略重鎮就是甘肅。甘肅處在四戰之地,東有朝廷,北有北元,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孤懸西天數千裡。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類似於徐州,北朝得徐州則南朝不安,南朝得徐州則北朝不安。

明朝控制甘肅鎮,有幾個好處。

一、在甘肅屯重兵,能牽制北元兵力,使之無法在京師附近投入過多兵力,保證京師安全。

二、守住甘肅鎮,就能在北元和西域、青藏高原進行不利於明朝的交往中,插一根釘子。形勢有點類似西漢的河西走廊鉗制匈奴、西域,如果讓匈奴佔領河西走廊,就將徹底斷絕漢朝與西域的聯繫。關於這一點,北宋有深刻的體會,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北宋陷入巨大的戰略被動。

三、甘肅鎮是整個陝西省(當時陝西非常大)的西線門戶。如果丟掉甘肅鎮,敵軍就可以沿著祁連山東下,陝西的西線將無險可守。陝西丟了,接下來就要丟山西。即使守住山西,也必須在山西投入重兵,這勢必影響京師的戰略安全。即使敵軍不進攻山西,轉而越秦嶺進攻四川,後果同樣是明朝無法接受的。這等於讓明朝丟掉了一半的江山,敵軍在陝西、四川一帶建立反明的前哨,那明朝還是明朝嗎?

四、明朝非常重視在西域的經營,包括對更遙遠的歐洲的聯繫。只要守住甘肅鎮,就能保證明朝與西域、歐洲的陸地聯繫。除了經商貿易,還可以在外交上有助於孤立北元。有一點非常重要,明朝用於軍事的馬匹,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與西域的交易,以茶易馬。北元以騎兵為主,如果明朝沒有強大的騎兵,是根本打不過北元騎兵的。

朱元璋知道其中利害,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西安行都衛成立,當時只管三衛。1375年,西安行都衛升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簡稱陝指)。朱元璋撤過一次陝指,但在1379年又復立。只不過此時的陝指治所放在了莊浪衛,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永登。永登的地理位置太偏東,不利於朝廷對河西走廊的控制。到了1393年,陝指的治所遷到了河西走廊中部的甘州,即張掖市。張掖就成了甘肅鎮駐地,也可以稱為甘肅“省”的“省會”。

甘肅鎮設衛、所共15個。從西往東依次是:肅州衛,鎮夷所,高臺所,甘肅五衛(甘肅鎮),山丹衛,永昌衛與西寧衛南北並列,涼州衛,碾伯所,莊浪衛。這些衛、所基本上一個挨一個排列,一旦有敵情,一字長蛇的佈局,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甘肅鎮的安全。而衛、所的總部也基都緊挨著長城城牆南面,敵情若至,各衛、所可以在第一時間做出軍事反應。

朱元璋有一點非常厲害。甘肅鎮還不是明朝最西的軍事重鎮,甘肅鎮之西,還有(嘉峪關)關西7衛,也就是哈密衛、赤斤衛、罕東衛等七處。關西7衛從西翼保衛了甘肅鎮的安全,平時可以與甘肅鎮互為犄角,以御諸邊。即使退一萬步講,關外7衛全丟了,只要守住甘肅鎮,明朝西線無憂矣!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中國歷史上所謂的九邊重鎮指的是明朝廷沿長城一線設置的九處邊防據點,東部從鴨綠江開始,西部一直抵達嘉峪關。九邊重鎮從東到西具體是指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山西鎮)、延綏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陝西鎮)和甘肅鎮。

明代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峙地圖

明朝廷在這九個地方駐有重兵,每鎮設總兵一員鎮守,目的是防止北元蒙古殘餘勢力和後來後金政權騷擾。九邊重鎮是明代在北方的一條重要軍事防禦線,也是明代北方的邊境線。

九邊重鎮總兵官駐軍地點和防務範圍分別是:

1、遼東鎮。先後駐軍今遼寧北鎮和遼寧遼陽,負責鴨綠江至山海關防務。

2、薊州鎮。先後駐軍今秦皇島桃林口、遷安寺子峪和河北遷西縣,負責山海關至鎮邊城防務。

3、宣府鎮。駐軍河北宣化,負責東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處,西至西陽河一帶防務。

4、大同鎮。駐軍今山西大同),負責東起鎮口臺,西至鴉角山防務。
5、太原鎮。先後駐軍今山西偏關縣和寧武縣,負責西起河曲,東至太行山嶺真保鎮防務。
6、延綏鎮。先後駐軍今陝西綏德和榆林,負責東起黃甫川堡,西至花馬池防務。
7、寧夏鎮。駐軍今寧夏銀川,負責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防務。
8、固原鎮。駐軍今寧夏固原,負責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一帶防務。

9、甘肅鎮。駐軍今甘肅張掖,負責東起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一帶防務。

明朝末年負責對後金軍事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在廣寧大敗後,被朝廷追究責任,後來熊廷弼不僅被斬首,而且還傳首九邊,就是殺頭之後還將其首級傳示九邊重鎮,以示懲戒。崇禎朝的薊遼督師袁崇煥也被朝廷以“欺君通敵”之名殺掉,據說也被傳首九邊,不過此事在學界還有爭議。


民國年間那些事


對於這個問題,專注於地理知識和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為大家解答一下。

明朝的九邊重鎮,指的是明朝北部邊陲的9個重要的軍事重鎮。明朝建立之後,逃亡北方蒙古大漠的元朝殘部建立了北元,他們仍然在不斷的襲擾著明朝的北方邊塞,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為了鞏固北部邊防,明成祖朱棣沿著北方邊境設立軍鎮,派兵駐守,保衛大明邊疆。

明朝最初在北部邊疆設立了四個鎮,分別是遼東(駐地位置在今遼寧遼陽)、宣府(駐地位置在今河北宣化)、大同(駐地位置在今山西大同)、延綏(駐地位置在今陝西榆林)四鎮。後來,又增設了寧夏(駐地位置在今寧夏銀川)、甘肅(駐地位置在今甘肅張掖)、薊州(駐地位置在今河北遷西)、太原(駐地位置在今山西寧武)、固原(駐地位置在今寧夏固原)五個鎮。一共是九個軍鎮,稱為“九邊”。這九邊軍鎮分佈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長城沿線上。其中延綏、甘肅、寧夏三鎮,又合稱“三邊”。

明朝在九邊各鎮中,分別設有一名鎮守總兵官,簡稱總兵;在“三邊”還設立了“三邊總制”。各個軍鎮都駐有重兵,萬曆年間,九邊駐軍達到60萬人。九邊的設置,使明朝北部邊塞形成了一條長達萬里、相互呼應、互相配合的堅固防線,對加強明朝邊防、開發邊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人民負擔沉重,到了明朝後期,逐漸引發了九邊附近的起義。

以上!


地理答啦


歷史上的九邊重鎮(先後共設立十三個)指的是明弘治年間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主要目的是抵禦蒙古殘餘勢力。


九邊重鎮西起嘉峪關,東抵鴨綠江,最先設有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陝西鎮)、甘肅鎮等九個,嘉靖年間在北京周圍增設了昌平和真保兩鎮。萬曆年間又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從固原鎮分出臨洮鎮。

九邊重鎮上發生最大的事件是土木堡之變。到了明朝後期幾大重鎮日漸荒廢,邊將冒餉、兵士逃亡等事司空見慣,明朝滅亡“九邊重鎮”也隨之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