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險!潮汕話蘊含這麼多古漢語 不服來辯

"妹啊,有閒哩來卡茶”

“呂該地塊人”

“牛仔吾北虎”

浪險!潮汕話蘊含這麼多古漢語 不服來辯

看到這些話,你是感到晦澀難懂,還是倍感親切?對於非潮語方言區的人,可能感覺在看“鳥語”,從文字到語序都有太多問題。如果聽起來,可能覺得太“土”,其實——

這不是太“土”,而是太“古”!

潮汕話、粵語、客家話、被稱為廣東的三大方言,對於“北佬”來講,聽起來都是“鳥語”,但其中最難懂的恐怕是潮汕話,因為潮汕話不像粵語,受到港片、港星影響力拉動,在各種主流媒介上能露一臉,聽起來也就不那麼陌生。

儘管潮汕人走向五湖四海,但大多勤奮好學,為了能迅速融入本地圈子,努力學習當地方言,所以在廣州,你能看到潮汕人很流暢講粵語,甚至很多人以為粵語也是潮汕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語言,對初到廣州不懂粵語的潮汕人感到意外。十年前,妹紙初到廣州不會講粵語,很多人也是一臉驚訝“你們潮汕人不是都會講粵語嗎?”潮汕話這種語言終究以潮汕人圈子內傳播為主。

在廣東,這三種語言,向來有哪種更為正統之爭。正統之辯,多針對哪一種語言使用人數最多,哪一種語言保留的古漢語最多。每一種方言區的人,都有自己方言的自豪感,妹紙認為,爭論哪種方言更正統沒有任何意義,其實,每一種語言都是古文化延續的載體,或多或少有對古漢語無意識的保留和發揚,但是通過對語言的學習,卻能找到自身的根,找到文化的歸屬感。

歷史上,這三種語言進入廣東時間有很大差別,地域也有很大差別。

單從潮汕話看,潮汕人是歷代從中原南下福建而後遷入粵東地區的早期漢人後裔,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卻成名於海外,聚集在海內外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常住潮汕本土人口約一千萬,而常住國內其他地區人口超一千萬,遷居海外人口也有一千多萬,因為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說,是世界上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

在廣東境內,從地圖上看,珠三角洲和粵西的大部分地區是粵語的天下,粵東北山區以客家話為主,而粵東臨海多是潮汕話的大本營。

浪險!潮汕話蘊含這麼多古漢語 不服來辯

橙色為粵語,綠色為客家話,紅色為潮州話。來源:中國語言地圖集

那麼哪種方言才是最最正宗,歷史上最悠久的廣東話呢?

其實,無論是粵語、客家話,還是潮汕話對於廣東來說都是外來語言。

早期廣東的居民其實是“百越人”,何為百越人?“百越”是先秦時代中原華夏部落對長江以南地區諸多部落的範稱,所以,百越人只是一個統稱。追溯歷史,潮汕人最早於先秦時代遷入,多來自北方人,比如來自河南安陽和山東的殷商後裔。從基因看,科學家發現潮汕人與百越民族融合度較低,百越族群的基因僅佔潮汕族群基因的約4%。而從語言看,漢初、三國後期、晉朝八王之亂的移民潮帶來了大量潮汕人口,讓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與今漢語方言中的潮汕話相似度最高。

在秦漢時期的古漢語中,單音節詞佔絕對優勢,一詞多義現象也非常普遍,而在秦漢之後,單音節詞逐漸向雙音節發展,從唐宋到現代,雙音詞佔絕對優勢,而單音詞開始居於次要位置。來看看這幾組單雙音節詞比較:

日——太陽

目——眼睛

月——月亮

有沒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這不就是我大潮汕話嘛!

浪險!潮汕話蘊含這麼多古漢語 不服來辯

所以,大概,如果秦始皇復活,應該也是講一口潮汕話吧!

這可不是妹紙說得,這是著名作家、編劇王朔說的。他還舉了個栗子!不信你試試用潮汕話朗誦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鳩、洲、逑都是都押韻的哇。

潮汕話向來被各大古文化研究學者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當代學界一致認為:“潮州話”承繼魏晉時期的古代漢語,叫她為晉話不為過也。不過經過上千年演化,潮汕話多少都有改變,尤其是歷代來到潮州地區的北方官話對潮汕方言影響至深,妹紙覺得80後、90後這一代從小深受“請講普通話,請用規範字”強制灌輸,大部分人像妹紙一樣已經講不了純正的潮汕話了。

有說汕頭與揭陽普寧之間,老一代的潮汕人講的潮陽話最古也最純正。有一句話佐證,“好甲潮州人相罵,孬甲潮陽人咀話。”說得是潮陽人講潮汕話聲響,音重,好像跟人吵架,而潮州人語調不重,較為輕柔。網上有不少古漢語擬音,妹紙覺得聽起來音也是挺重的,不信?你去找來聽聽看。

有人說潮汕話很難學,除了“古”,而且複雜,單單從聲調看,普通話有四個聲調,而潮汕話有八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陰上、陽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當然,粵語也有九個調,但粵語方言區的人學起潮汕話卻依然覺得很難。

妹紙最初知道潮汕話與古漢語的淵源,是在初中的時候,便開始留意潮汕話中的古漢語,拿幾個較為常見和大家探討探討。

古人說“吃”,全部用一個“食”字解決,如今只有潮汕話保留了這一點。一個“食”字,就包含了吃、喝、飲、吮、吸等所有動作,如食飯、食糜、食水...

作為古漢語的常用字,有安置的意思,如今在大部分語言中已經不存在,潮汕話中卻獨獨保留下來,走在潮汕的舊城小巷總能看到相關的路標,地名。

行、走

“魯悶寬寬行,邁走,黨啞跋著”,在潮汕話中,行表示走,而走則表示跑,這也是古漢語中的用法。比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必有我師焉。”中的“行”就是走的意思;《木蘭詩》中的“雙兔傍地走”中的“走”則是跑的意思。

在古文中“無”一般表示沒有,比如《黔之驢》中,“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入。”其中的“無”就是沒有的意思。在現代漢語很多詞語中,無仍被保留下來,比如無稽之談,無字天書,然而只有在潮語中,“無”被單獨並大量使用。

在古文中,“伊”有第三人稱的用法,相當於“他/她”,比如妹紙最近重溫《紅樓夢》,其中就有很多這樣的用法。北宋詩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伊”也是“她”的意思。而在現代漢語中,這個用法只保留在一些詞組中,但在潮語中卻仍被使用,潮汕人講第三人稱依然不分男女,只用“伊”。

《韓非子·喻老》中“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其中,“箸”就是筷子的意思,而這個用法也在潮汕話中保留下來。其實這個字也在日語中保留下來,日語和潮汕話有著很多發音相同的地方。

潮汕人祖先遠離烽火中原,在相對和平的潮汕地區,過上“世外桃源”般的安定生活,也讓語言,文化大量保留下來,比如潮汕地區過“時年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就是對古代習俗的延續。

而在語言中,大量古漢語中的動詞、名詞各種詞語都被保留下來,並保留大量單音節詞用法,除了以上所提,還有大量未提及,比如,醫生、老師都叫做“先生”,從漢代延續下來的婆婆叫做“大家”、公公叫做“大人”。從南北朝語言延續下來的兒子叫“阿奴”,“繩”叫做“索”,牙齒只叫做“齒”,媳婦叫做“新婦”。眼睛說做“目”,等等。

據說,日語、韓語也有大量跟潮汕話相同的音,等妹紙研究研究,再來八一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