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費用異常高,萬隆製藥IPO財務疑點多

西安萬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稱:萬隆製藥)是一家主營奧硝唑的擬上市制藥企業,奧硝唑是一種治療厭氧菌感染的藥物,目前公司擁有大容量注射劑、口服膠囊劑、外用泡騰片等劑型。此外,公司旗下產品還包括、複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丙氨酰谷氨醯胺注射液、烏苯美司片和中成藥烏龍散等。

銷售費用異常高,萬隆製藥IPO財務疑點多

萬隆製藥2018年5月4日更新了預披露,據瞭解,這已經不是萬隆製藥第一次申請上市,早在2012年公司就曾報送了上市申請,後2015年又將申請撤回。然而我們發現,已經第二次申請IPO的萬隆製藥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招股書頻頻出現不匹配或者不合理之處,譬如“一年會議費兩千多萬元”、“採購玻璃瓶金額不匹配”等。若上述問題得不到合理解釋,公司的上市之路恐怕依然困難重重。

玻璃瓶採購金額前後矛盾,供應商還是競爭對手子公司

我們發現萬隆製藥2015年與2016年向玻璃瓶供應商的採購金額竟然超出了當年玻璃瓶的總採購金額,這或許也太不合理了吧。此外,我們發現該玻璃瓶供應商還是公司主要競爭對手的子公司,或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

由於萬隆製藥的主營產品中很大一部分為輸液藥物,因此輸液常用的玻璃瓶也是公司採購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原材料。據招股書披露,公司2015年、2016年玻璃瓶的採購金額分別為503.88萬元、451.10萬元,而同期向玻璃瓶供應商廣漢市玻璃制瓶有限公司(簡稱:廣漢玻璃)的採購金額分別為602.27萬元、539.55萬元,2015年、2016年公司向廣漢玻璃的採購額比玻璃瓶總採購額分別高出了98.39萬元、88.45萬元,那麼高出的採購額是否有可能是公司向廣漢玻璃採購非玻璃瓶以外的其他原材料呢?

我們通過工商信息平臺查詢瞭解到廣漢玻璃的主營業務除了各類玻璃製品,還有一些工業五金產品,而萬隆製藥採購的原材料中從未提及需要任何五金原材料,且玻璃製品也僅有輸液玻璃瓶,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萬隆製藥除了向廣漢玻璃採購玻璃瓶外,不太可能採購其他原材料。

那麼高出的金額是否是由於統計口徑偏差呢?這個解釋似乎也不太成立,因為據招股書披露,萬隆製藥2017年玻璃瓶採購金額為529.61萬元,當年向廣漢玻璃的採購額也為529.61萬元,兩者完全吻合。若前兩年存在統計口徑的偏差而2017年又恰恰不存在這種偏差,顯然是說不通的。這樣看來,公司2015年、2016年多支付給廣漢玻璃的98.39萬元、88.45萬元到底做了何種用途,恐怕需要好好解釋一下了。

此外,在查詢廣漢玻璃工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還意外發現這家萬隆製藥的主要供應商,居然是公司第一大競爭對手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稱:科倫藥業;證券代碼:002422.SZ)的子公司。據招股書披露,科倫藥業與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兩家奧硝唑製劑製造企業。2016年,科倫藥業生產的奧硝唑製劑約佔全國40.88%的市場份額,公司的市場份額約為21.46%,兩者在該細分藥物市場中處於寡頭競爭的格局,具有明顯的利益衝突。然而科倫藥業子公司廣漢玻璃在報告期內又分別為萬隆製藥的第二大供應商、第三大供應商、第三大供應商,採購金額佔比分別為8.20%、8.30%、6.73%,佔比還算比較大的。科倫藥業既是萬隆製藥的主要競爭對手,其子公司又是萬隆製藥的主要供應商,這其中潛在的利益衝突,恐怕也會成為萬隆製藥經營過程中的一個潛在風險。

銷售費用增長異常,一年會議費近三千萬

我們發現萬隆製藥2017年的銷售費用猛漲,其中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銷售費用中當期的會議費竟然高漲至2820萬元。而2017年工作日共計有248天,這樣算的話,公司每個工作日光開會就得花費11.37萬元,這恐怕也有些太離譜了吧。

據招股書披露,萬隆製藥報告期內銷售費用分別為2,728.30萬元、2,187.37萬元和9,771.30萬元。2017年銷售費用相比2016年增長了346.71%。而報告期內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3.43%、11.13%、30.96%,2017年相比2016年費用率增長了近20個百分點。對於2017年公司銷售費用的猛漲,招股書解釋受“兩票制”的影響公司加強了銷售推廣和銷售渠道的建設工作,因此銷售費用有所上漲。對照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水平,我們發現2017年受行業政策的影響,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確實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但影響程度似乎遠不及萬隆製藥這麼明顯。

據披露報告期內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25.13%、25.87%、33.63%,2016年微漲0.74個百分點,而萬隆製藥當期的銷售費用率卻下滑了超過2個點,相對比較明顯,對此背離的變化原因,招股書中並未給出解釋。緊接著2017年受政策影響,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上漲了近8個百分點,而萬隆製藥卻大幅上漲了20個點以上,招股書中卻對此更是給出了“與同行業上市公司趨於一致”的論述,恐怕有些不太合理吧。而主營業務與公司相類似的上市企業科倫藥業,報告期內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3.24%、14.65%、26.88%,2017年銷售費用率2017年上漲了近12個百分點,是所有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中2017年漲幅最大的,但卻仍然遠低於萬隆製藥超過20個百分點的漲幅。

細分至萬隆製藥當期的各項銷售費用。我們發現公司2017年猛漲的銷售費用共有兩個項目,分別是宣傳費用與會議費用。其中宣傳費用由2016年的518.46萬元上漲至5149.11萬元,翻了近10倍;更誇張的是,當期會議費用由2016年的32.63萬元上漲至2820.42萬元,翻了約86倍。按2017年有248個工作日計算,萬隆製藥每天花在會議上的費用就高達十多萬元,似乎不太尋常,而這麼多的宣傳費用和會議費用,都是提供給了哪些經銷商?公司對此不置一詞。這其中是不是還存在虛開發票的問題?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值得特別關注,假設上述2017年萬隆製藥高企的宣傳費用和會議費用支出分別確實為5149.11萬元和2820.42萬元,那麼當年兩者合計的費用支出高達7969.53萬元,比當年該公司原材料採購總金額7866.82萬元還高,對於如此重大的成本費用支出,卻沒有像原材料採購一樣,披露主要的供應商信息,似乎也不太合理。是否涉嫌信息隱瞞,還需監管部門深查。

產能利用率極低還擴產,新增設備與新增產能不匹配

我們發現萬隆製藥2017年引入了大量新的生產設備,大幅增加了部分產品的產能,其中甚至包括某些產能利用率極低的產品,恐怕不太合理。此外,公司2017年新增生產設備所帶來的新產能與原有設備提供的產能極不匹配,或有隱藏現有產能虛增募投的情形。

據招股書披露,萬隆製藥2017年新開設楊凌生產基地,因此增加了不少產能,同時也購進了新的生產設備。我們發現,公司的產品之一中藥散劑2016年產能為1050萬袋,2017年由於擴產,產能增加到了1500萬袋,產能擴大了42.86%。然而增加了如此多的產能是否合理呢?我們注意到公司2016年主要中藥散劑烏龍散的產量僅為175.49萬袋,產能利用率只有區區16.71%。如此低的產能利用率還大肆擴產,恐怕有些不太合理吧。2017年擴產後產量增加到305.98萬袋,當年產能利用率也僅有20.40%,該產品的產能閒置非常嚴重。

除了某些產品種類存在產能閒置外,萬隆製藥的新增生產設備與新增產能恐怕也有些不太匹配。據招股書披露,公司2017年底的主要生產性設備原值合計2406.62萬元,而其中有合計2046.35萬元的主要生產設備的成新率為90.5%,再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主要生產設備的最低年折舊率為9.5%,因此可以得出成新率90.5%的設備都是2017年新引入的,也就是2016年底的主要生產性設備原值僅有360.27萬元。2017年主要生產設備的原值相對與2016年增長了468.00%。那麼2017年產能增長了多少呢?

據招股書披露,萬隆製藥主營產品分為非PVC軟袋輸液、玻璃輸液、膠囊片劑和中藥散劑四個大類。其中非PVC軟袋輸液2016年產能800萬袋,2017年1680萬袋,增長了110%;玻璃輸液2016年產能2400萬瓶,2017年2160萬瓶,下降了10%;膠囊片劑2016年產能4800萬粒,2017年8000萬粒,增長了66.67%;中藥散劑2016年產能1050萬袋,2017年1500萬袋,增長了42.86%。

由此可見,產能增長最多的是非PVC軟袋輸液產品,但其增長的幅度還是遠低於當年新增生產設備原值的增加幅度。那麼會不會是由於2017年內公司處理掉了部分老設備呢?對此我們翻閱了招股書中對2017年處置固定資產的收益,結果發現招股書中又沒有披露。

引入瞭如此多的生產設備,為何與新增的產能不相匹配呢?我們發現萬隆製藥此次上市的楊凌生產基地二期建設項目中,依然存在著新增合計年產4900萬袋非PVC軟袋輸液產品的擴產計劃,該募投項目中的新增非PVC軟袋輸液產品產能,是公司截至報告期末現有非PVC軟袋輸液產品產能的2.92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