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大國崛起,中國製造支起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有人評價,它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峰”。對於這座目前世界上綜合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而言,每項榮譽的背後,都是一組組沉甸甸數據的支撐。

此外,大橋還囊括了世界首創主動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終接頭、世界首創橋—島—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項世界之最。

曾參與指揮建設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等工程的老橋樑專家譚國順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他表示,“世界之最”的背後,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港珠澳大橋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的設計標準。在海洋地質標準的技術、工藝無法滿足施工需要的情況下,中國科研人員依靠1986年以來湛江地區累積形成的海洋水文數據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並結合伶仃洋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術措施,最終保障了“120”指標的達成。

“我們採用了當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環氧鋼筋、不鏽鋼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結構、工廠化製造等,集目前國內國際最好的耐久性技術,來保證港珠澳大橋達到120年的使用標準,這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的。”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自豪不已。

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科研創新可謂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題中之義。在這一大國重器的背後,不光有千千萬萬建設者的汗水,更有不少為其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團隊。

中國的橋樑和高鐵一樣,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而隨著這張名片一同遞出的,是我們身為國人的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