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上,他給了留守兒童這樣一些東西,解決他們一個普遍的問題

“如果能在漫長的上學路上,給孩子們多一些色彩斑斕的陪伴,或許可以成就他們一段溫暖愉快的旅程。”

有一群小小的孩子,他們常年看不到爸爸媽媽,在他們的世界裡,永遠都在等候爸爸媽媽從遠方歸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們敏感,脆弱,從小沒有安全感,每雙小眼睛裡都充滿了複雜的感情。偶然的機會,他們的內心被他看到了,從此,他和他的“故事盒子”,成了他們內心世界裡的一縷光。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給予他們一些溫暖,一些關懷,就在上學路上一路陪伴他們,和他們一起走過遙遠的路途。他就是劉新宇,關注留守兒童精神成長的公益協會“上學路上”的主辦人。

上學路上,他給了留守兒童這樣一些東西,解決他們一個普遍的問題

一個偶然,來了解他們

劉新宇,前媒體人。2010年12月之前,劉新宇在傳媒界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工作的特殊性讓他經常會接觸到留守兒童。

劉新宇經常向別人描述這樣一個場景:有一次,劉新宇去西北某地留守兒童的家中探訪,發現他家的櫃子裡放了兩個嶄新的書包。孩子告訴他,這是之前來看望他的兩撥人送的。“我不缺書包,我也不想要書包,我只想我媽媽回來陪我”!

孩子的一句話讓劉新宇突然意識到,比起村裡因病致貧的家庭,留守兒童缺乏的不是簡單的物質,而是心理上的安全和陪伴。“同樣身為父親,每當想起在寒冷的冬夜,偏遠山區的小孩子一個人躲在冰冷的被窩裡,邊想念遠方的父母邊偷偷地哭,我的心就揪得生疼”。

這樣的揪心在2012年的冬天到達了頂峰。因為這時,劉新宇看到了一組來自中科院心理所的官方數字——我國的留守兒童共有6100萬,70%的孩子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34%的留守兒童有自殺傾向。

這組可怕的數字讓劉新宇開始思考為留守兒童“做點什麼”,而契機,則來自於劉新宇自己的兒子。

劉新宇和兒子一度有一個習慣,每天晚上睡覺前總會一起讀點什麼,但在劉新宇離職創業後,這個習慣被打破了,因為創業之初的劉新宇就沒在12點前回過家。常年的習慣被迫中斷後,突然有一天,劉新宇的兒子抱著iPad跑過來對他說:“爸爸,你給我錄個故事吧!我睡前想聽個故事,你又不在。”“彷彿電光石火一般,我瞬間靈感閃現:我可以用錄製故事的方式,來安撫留守兒童的心靈。”

於是,劉新宇創建了“上學路上”團隊,開始查詢相關方案。最終,他們確定了“故事盒子”項目——把精選的、能起到心理疏導與治療的作用的讀物,朗讀並錄製下來,剪輯配樂後放進MP3播放器裡發放給留守兒童,彌補他們沒有機會聽父母講故事的成長真空,並療育他們愛缺失下的心靈。

上學路上,他給了留守兒童這樣一些東西,解決他們一個普遍的問題

一縷陽光,請照亮他們

作為一個父親,劉新宇有挑選童書的經驗,但他還是決定求助於專業人士:“我的經驗很顯然是不夠的,畢竟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我並不十分熟悉。專業的事情,還是需要專業的人來辦。”

於是,劉新宇團隊組建了一個專家委員會,專門負責挑選故事。這個委員會里既有教育家、心理學家,也有童書的研究者、童書的出版商,他們聚集在一起,從浩瀚如煙的兒童讀物中精心挑選,並參照網友們的投票意見,最終精選出了150本童書。

書單有了,要讀成好故事,就得先找到好聲音。劉新宇嘗試著自己錄了一個故事後,覺得還是要由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於是,他決定,長的故事交給專業的主持人去錄,短的故事請名人明星們來錄。

之後,劉新宇開始動員身邊的朋友助力。經過一番籌劃後,2013年5月,公益產品“故事盒子”成型了。首期錄製完成了12本書的長故事和30多個小故事,由40多位名人等志願者參與誦讀,這其中包括央視主持人康輝、阿丘和演員黃海波、王學兵、郭濤等人。

2013年5月28日,首批“故事盒子”送往了貴州黎平縣等幾所小學,與之配套送出的還有由一份心理調查問卷,有一道題是開放式的——聽了故事盒子之後有何感受。

3個月後,劉新宇團隊回學校進行回訪,看到孩子們寫道:“謝謝叔叔阿姨送來這個盒子,讓我在晚上孤獨的時候有一種陪伴。”“晚上,我鑽到冰冷的被窩裡,可以聽著溫暖的聲音入睡。”

這讓劉新宇幾次淚目:“這其中有個孩子叫張俊,在學校人稱‘吹牛大王’,特別能說,黃海波說啥他都能接上,萬能捧哏。但到訪的那天晚上我們問了一句:‘小俊吶,你想媽媽嗎?’這樣一個皮實的孩子一下就哭了:‘我不要媽媽給我買新衣服,我也不要媽媽去打工掙錢,我什麼都不要,我就想讓媽媽回來陪我。’突然間我意識到,‘爸媽’這個詞,在這6000多萬留守兒童心裡成了一個禁忌,你不能輕易說它。”

上學路上,他給了留守兒童這樣一些東西,解決他們一個普遍的問題

道路阻且長,初心快樂

有了初步的成效後,劉新宇表示,他不希望做一錘子買賣的公益。“我的理想是能把這個項目堅持至少9年,讓9年義務教育的不同年級的孩子都能聽到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故事,並且能讓所有的留守兒童的上學路上,都不再孤單”。

這個理想同樣受到了質疑,“有些人直言這是天方夜譚,因為我們的故事盒子每個成本100元,一年大概能覆蓋60多所學校。但中國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怎麼能夠全部覆蓋到”?

其實劉新宇也焦慮過一段時間,直到後來找到解決方法——利用學校的廣播設備,建小廣播站。

2015年4月,“小雨點廣播站”項目在北京順義清紅藍打工子弟學校正式啟動,之後迅速惠及到了更多的孩子,劉新宇至今還記得在河南嵩縣田莊小學做開播嘉賓的事。“那也許是世界上最簡陋的廣播站,沒有桌椅,我們只能席地而坐;沒有什麼好的設備,我們只有一隻吱吱作響的麥克風,但是我們面前是青山,頭頂著藍天,午後的陽光照在我們身上,連空氣中都滿是幸福”

這樣的“幸福”在半年後達到峰值。通過半年的調查追蹤,劉新宇團隊發現,使用故事盒子和連續收聽“小雨點廣播”的留守兒童中,有64%的孩子情緒指標有所好轉,心理狀況離開了警戒線。

雲南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還很鄭重地告訴劉新宇:“我以後娶了老婆,一定會對她很好很好,這是我聽完《老頭子做事總不會錯》之後的啟發。”這讓劉新宇非常動容:“能讓一個孩子對家庭關係有新的理解,或許從此就會多一個幸福的家庭。”

如今,劉新宇推出了《如何給遠方的孩子打電話》,孵化的"親子溝通平臺"項目,為留守兒童父母提供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幫助他們迅速提升溝通觀念和技巧。至於每年推出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則已成為國內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路徑圖”。

劉新宇說,支撐他一直堅守的,是這樣一種信念:“愛的貧窮是一種不分貴賤的、最可怕的貧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