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該怎麼對家暴說“不”

11 月 25 日,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比三八婦女節的名氣小得多。今年這一天還沒到,“女性”與“家暴”這兩個詞,卻已意外地在中國瞬息萬變的輿論場贏得了一席之地,雖然旋即讓位給了更宏大的主題。

事實上,女性所遭受的暴力,不只在名人的花邊新聞裡。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女性都遭受過身體或性暴力,大部分的施暴者是她們的親密伴侶。在中國,4.3 億個家庭的門後,每 7.4 秒就有一位女性遭丈夫毆打。

沉默的大多數

2009 年,26 歲的董珊珊被丈夫打死了。這距離她結婚,不過 10 個月。“腹膜後巨大血腫;右腎變形萎縮;頭部多發挫傷;右耳耳甲血性囊腫;雙眼部挫傷淤腫;多發肋骨骨折;胸腔積液;肺挫裂傷;腰椎 1B4 雙側橫突骨折;貧血、四肢多發性挫傷。”這是兩個月前,她被送進重症監護室時的診斷書。

次年,她的丈夫王光宇被判處六年半有期徒刑,罪名是“虐待”,而非“故意傷害”。4 年後的一天,一個 23 歲女孩在求助電話中哭訴,說自己遭到了嚴重的家庭暴力。有報道稱,打她的丈夫,正是被釋放後的王光宇。與死去的董珊珊一樣,這個女孩一提離婚,王光宇就揚言要殺她全家。

這件當年轟動一時的案子,你也許還記得,當然你更可能早就忘了。而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個董珊珊,她們的遭遇無人知曉。

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的媒體報道監測發現,2016 年 3 月 1 日到 2017 年 10 月 31 日,反家暴法實施後的 600 余天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家暴導致的死亡案件 533 起,導致至少 635 名成人和兒童死亡,平均每天家暴致死超過 1 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

現實中,大多數家暴受害者,都未曾發出呼救。據聯合國調查,在大多數國家遭受暴力的女性中,僅有不到 40% 曾尋求幫助,報警的更是不到 10% 。在中國,受害者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後,才會報警。

沉默,還不是最糟的。

長期從事婦女兒童問題研究的孫曉梅教授,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及一次去北京郊區調研的經歷。她說,每個接受調查的女性都被丈夫打過很多次,但遍體鱗傷的妻子,依舊會與丈夫和好,“她們認為打一輩子是應該的”。

那次調研是在 1993 年。可怕的是,在 20 多年後的今天,很多人仍舊沒意識到,無論出於哪種原因,家暴這一舉動本身就是錯的。無論施暴者多麼誠懇地認錯,無論受害者是否行為不端。

反家暴法尚年幼

事實上,很多人反家暴的第一課,並非來自官方宣傳。得益於馮遠征老師入木三分的表演,家暴者形象代言人安嘉和,成了很多 90 後的童年陰影。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也讓不到三分之二的沒有類似遭遇的幸運兒們,對家暴行為產生了一種最直觀的厭惡。

作為中國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 2001 年播出,距國務院發佈《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年),第一次明確使用“家庭暴力”這一概念不過六年。

今天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該怎麼對家暴說“不”

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時鐘再往回撥三年,北京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開通當時全國第一條婦女熱線。此後為反家暴法奔走 26 年的孫曉梅教授,就是在該中心的委派下,做了前文所說的那項調研,那也是民間機構對家庭暴力比較早期的個案研究。

正是在這些民間婦女組織和維權者所付出的努力下,2015 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審議表決通過。此前,全國婦聯已連續 6 次在全國“兩會”期間,通過代表委員或以全國婦聯名義提出“關於將反家庭暴力法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的建議”。

2016 年 3 月 1 日,包含 6 章 38 條的反家暴法正式施行。這距離聯合國發表《關於廢除對女性暴力的宣言》,已有二十餘年。

今天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該怎麼對家暴說“不”

在反家暴法出臺 1 個月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女記者紅梅因採訪應酬之事,被其丈夫金柱毆打致死,後一審、二審法院均以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判處被告人金柱死刑緩期兩年執行。這樣的定罪量刑,與七年前的董珊珊案已有云泥之別。

而反家暴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反家暴法》第二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將家庭暴力的行為方式分為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而在有關國際公約、國外立法例以及學界理論中,性暴力和經濟控制也被納入了家暴的範疇。

一項關於中國家暴狀況的調查顯示,性暴力在家庭暴力中佔 13.9% ,由於羞於啟齒和極強的私密性,性暴力的認定十分困難,但這嚴重侵犯了女性的性自主權和人格尊嚴權。

娜拉走了又怎樣

被丈夫打死的董珊珊,遇害前曾 8 次到派出所報案,但她的哭訴屢屢被視作“家庭矛盾”而置之不理;《瘋狂英語》李陽的妻子 Kim Lee 曾撰文稱,一位女警在她報案後對她說,“你和你丈夫都是好人,冷靜一點,回家去吧,一切都會好的。”

這一切,都發生在反暴力法實施之前。但是,在它實施後的這 900 多天裡,對家暴受害者的保護仍未臻完善。

據全國婦聯權益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全國 2000 餘家家暴庇護場所,在 2016 年一年時間裡,僅提供了149 人次庇護服務。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發佈的報告中,提到了一位受家暴婦女 2017 年冬親歷的北京庇護服務,“工作人員的態度令她一再受到驚嚇,抵達過程、住宿和餐食環境無不加重她的擔心和恐懼”。

今天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該怎麼對家暴說“不”

在法院審理中,家暴的認定同樣困難重重。2014 年到 2016 年,全國涉及家暴的一審案件數量共 94571 件,其中 3741 件被認定存在家暴行為,認定率僅為 3.96% 。很多家暴事件,因“證據不足”不了了之。

就算法院認定家暴了,幼童直接撫養權判給家暴實施方的判例仍屢見不鮮,儘管最高法已經出臺了指導性意見。《琅琊榜》武術指導劉傑家暴離婚案,2016 年 4 月法院一審判決,認定男方實施了家庭暴力,卻把幼子的直接撫養權判決給男方;二審(終審)判決中,仍認為將孩子的直接撫養權判給施暴方,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沒有不利影響。對母親 3 年來探視權無法實現一事,法庭讓已經無法溝通的雙方自行解決。

作為最受關注的反家暴措施,保護令制度實施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很多地方保護令申請的支持率不到 20% ,而經做工作的撤回率高達三分之一。常駐人口超 2400 萬的上海,在反家暴法實施一週年之際,審結的 140 份保護令申請中,核發 45 份,駁回 45 份,50 份經解釋後申請人撤回。“法院通過積極開展法制教育和司法調解工作,一些施害人主動承諾保證不再實施家庭暴力,37件案件的受害人自願撤回申請。”相關報道如是稱。

當夏娃殺死亞當

條條大路不通羅馬,有些絕望的家暴受害者,最後舉起了兇器,轉變為施暴者。

“現在如果還能讓你再選擇一次的話,你還會這麼做嗎?”

“是想說實話嗎?要是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第二個選擇。”

2005 年,央視《新聞調查》欄目做了一期有關“殺夫女犯”的節目,記者柴靜與槍殺丈夫被判無期的 36 歲婦女燕靜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長期遭受家暴的燕靜說,女兒的出生讓一心想要兒子的丈夫很憤怒,當她看到丈夫的手伸向女兒時,拿起了他平常用來威脅自己的槍,給了他一槍。

今天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該怎麼對家暴說“不”

韓國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劇照

據統計,2014 年至 2017 年,涉及家庭犯罪中有 252 名被告人涉及故意殺人罪,其中由受害人轉化為以暴制暴者的有 117 人,佔總數的 46% 。

2007 年,陝西省女子監獄的服刑人員中,因遭受家庭暴力而故意殺人的女性罪犯佔所有故意殺人犯罪服刑人員總數的 30.35%,其中 90% 以上的婦女因為常年遭受丈夫的暴力傷害;江蘇省婦聯對該省某女子監獄 1477 名女性罪犯的問卷調查顯示:237 名女性罪犯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的情況,其中有 62 人因不堪忍受丈夫家暴而故意殺人。

今天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該怎麼對家暴說“不”

在我國當前“保留死刑、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的死刑政策下,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而在一項研究統計的 127 個家暴受害者故意殺人案中,判處死刑(包括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例約佔案例總數的五分之一。所適用的刑期段,也集中分佈於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

2015 年,《關於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發佈,明確了對因家庭暴力引發的傷害、殺害施暴者的刑事案件,要充分考量其中的過錯責任以及防衛因素。但是,這並不具備強制性。

也有一些辯護人,援引西方的“受虐婦女綜合症”理論,為自己的當事人進行無罪或輕罪辯護,但從未有人藉此免予刑事處罰。

今天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該怎麼對家暴說“不”

央視八集系列片《中國反家暴紀事》截圖

反家暴之路未竟,但情況終究在慢慢改善。

在反家暴法實施之後,越來越多受暴者勇敢發聲,越來越多公權力機構在努力做出積極回應。據報道,11月 22 日,北京二中院在新聞發佈會上稱,反家暴法實施至今,以判決方式審結涉家暴民事糾紛二審案 52 件,認定訴訟主張成立的各類案件總體比例呈上漲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