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乾陵為何萬人挖不動?一直沒有被盜?

武則天的乾陵為何萬人挖不動?

武則天的乾陵為何萬人挖不動?一直沒有被盜?

古往今來,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騰,死後被人折騰。自己折騰,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別的皇帝不一樣的事,謎團太多,蓋得了棺,定不了論。於是後人跟隨,破解謎團。不客氣地說,就是接著折騰他們,讓他們死後都不得安寧。

自有陵墓出現以來,盜墓這個行業便應運而生。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陵墓,絕大部分都受到了盜墓者的光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盜掘。唯有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千餘年來,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仍然巋然不動,成為極少數沒有被挖開的皇帝陵墓之一。是至今保存最為完善的帝王陵墓,也是唐朝十八陵中被破壞最少的一座。唐代的十八個皇帝,就被盜了十七座陵。可見盜墓之猖獗。至古以來,帝王陵墓均被很多盜墓者所惦記,唐太宗的昭陵被挖掘一空,康熙皇帝不止陵墓被盜就連屍體也不見蹤影。且說武則天身處盛唐之世,加上陵墓規模宏大,其中所下葬的寶貝眾多,但乾陵卻不受破壞。是何原因?那就要先從地理位置說起。

乾陵號稱一山葬兩帝,兩帝合一陵。在公元684年初成,公元706年加蓋,依唐長安城規制,周圍陪葬17個皇親國戚。陵山主峰海拔1048米,兩水環繞,山勢如美人仰臥大地。

武則天的乾陵為何萬人挖不動?一直沒有被盜?

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不管是建築還是陵園的規模都算得上是非常的壯觀與宏偉。武則天在派了李淳風與袁天罡這兩位相繼去考察這個地點後回來彙報的結果就是一塊風水寶地,且因為當時有“因山為陵”的葬制,所以武則天就決定在此修建乾陵,據史書記載這是一個集天地之氣的風水寶地。

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待唐高宗和武則天下葬之後,用巨型石條封閉墓門,並在石條縫隙間澆注鐵水,加以固定。在古代那種生產力條件下,要盜這種量級的墓葬,單憑几個小毛賊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不論是誰當權,對於歷朝歷代的帝王陵墓基本能做到妥善保護,也很少有人敢打帝王陵墓的主意。

武則天的乾陵為何萬人挖不動?一直沒有被盜?

歷史上乾陵也有過三次被盜墓的故事。

1.

第一次是殺人魔王黃巢想挖掘乾陵籌集軍費,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三百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白費功夫。

2.

第二次乾陵被盜墓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3.

而第三次,這次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機械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炸藥。帶隊的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7個陝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大喊著跑了出來,就這樣,乾陵終於又躲過了一劫。

武則天的乾陵為何萬人挖不動?一直沒有被盜?

到了新中國成立,郭沫若高喊著挖掘秦始皇陵,挖掘乾陵,並慷慨激昂的上了盜墓計劃書,但是被周總理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了,留給後人去做吧”的理由拒絕。

若不是偉大的周總理保護,乾陵早就被郭沫若挖掘了。幸甚至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