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正在雲南省圖書館免費展出,展期至1月11日。這個展覽值得一看,主要是因為這可能是昆明歷史上的第一個將雲南古代書畫和近現代、當代書畫放到一起的展覽,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走進雲南書畫藝術的契機。

據策展人林善文介紹,此次展覽,是以雲南美術史為背景,大體勾勒出不同時代背景下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一些差異,細心的朋友還可以找到藝術風格的傳承和脈絡。

雲南風格?

《雲南歷代書法選》的序言中有一段話,精煉地概括了雲南書法的藝術特點:滇中山水雄奇,蒼莽磅礴,靈氣所鍾,人多耿介誠樸,登之仕途則剛直不阿如“四御史”;發而為書亦皆厚重端凝,質樸無華……為滇人特有書風。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雲南省曲靖市揚旗田村的《爨[cuàn]寶子碑》便是其中的代表(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康有為譽之為“寶子碑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態百出”,書家則奉之為“六朝碑版之冠”“神品第一”。爨文化亦在雲南文化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爨寶子碑》局部

此次展覽總展出六十多位書家,近百件書法作品,從中可以領略到雲南獨有的雄強古樸、奇態不拘的書寫風貌。

有來自清初的釋湛福,清中期的周於禮、廖榮綸、徐人龍、宋湘等人的作品,也有晚清何桂珍、何桂清、錢匡之、李相 、李懷勳、陳榮昌等人的作品,也有民國曹瀛、劉文清、馬子華、楊本亮、易問耕,已故老一輩雲南書畫家施菊軒、尚文、黃繼齡、高治國、陳築仁等人的作品,也有當代著名書畫家陳鴻翎、馮國語、蔣麗萍 、孫建東、王獻生、李艾東、劉曉、劉文全、羅江、劉湧、楊正國、易學忠、張志平、趙翼榮等人的作品。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作品有釋湛福的中堂書法,周於禮的橫幅手卷,宋湘的巨幅橫幅作品,何桂珍、何桂清的對聯等。

釋湛福,字介庵,昆明人,幼從蘭谷禪師。工鐫刻善書法,享年九十六歲。明末清初以擔當、介庵與蒼雪號稱“滇南三僧”為代表的僧人書畫家群體,在中國書畫發展史中皆有一席之地。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釋湛福中堂作品《詠梅一律》

宋湘,字煥襄,號芷灣,嘉應州(今廣東梅縣)人。清代中期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政聲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貧寒,受家庭影響勤奮讀書,年輕時便在詩及楹聯創作中嶄露頭角,被稱為“嶺南第一才子”。在雲南為官十三年,出任過雲南曲靖知府,亦曾代理廣南、大理、順寧、永昌、楚雄等府及迤西、迤南道尹。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宋湘《文心雕龍》節選局部

周於禮,字綏遠,一字立崖,號亦園,雲南嶍峨人,乾隆十六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升至大理寺少卿。他的手札書法精品《書論》,創作於乾隆十七年,是其中進士第二年所寫。《書論》不但是一件上佳的書法作品,內容本身也極好,對全唐大書家皆有評述,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周於禮《書論》局部

書法之美?

書法的張力在線條。若說於聽覺藝術,音樂為最高峰,那麼於視覺藝術,書法便當為最高峰!

皆因抽象之故。書法和繪畫同屬造型藝術的範疇,繪畫還有參照描繪的對象,書法則完全是線條的藝術,書法之美不是某一個具體的物象再現,而是純粹的形式感。

從筆畫到結體,再到章法佈局,完全由看似簡單卻又最變化無端的線條構成,一筆下去,濃淡乾溼、輕重緩急、粗細方圓,包含一個人的審美趣味、人格情懷全在裡面,故有“字如其人”之說。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中國藝術書畫同源,都因了這根凝練而抽象的線條。

書法藝術是實與虛、黑與白的奏鳴。除了線條本身佔據空間所呈現出來的筆墨情趣之外,黑之外的“白”,那些似乎沒有用處的“虛”的空間,實際卻是整體視覺美的重要補充。

這在審美上稱為“計白當黑”,與道家“虛室生白”的哲學理念遙相呼應,構成書畫審美的底層結構。不僅是中國書畫,就連篆刻、西方繪畫,甚而是平面設計、建築設計、事業人生都是這個路數。理解了這個,才算有了堅實的審美基礎。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陳鵾 扇面梅花

文化承傳?

書風的變化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關,除了個人的審美旨趣,更來自於社會文化語境和時代風尚潛移默化的影響,沒有人可以完全擺脫地域與時代的影響而孤立存在。

雲南雖地處祖國邊陲,但在與中原文化長期的融合和對接中,逐漸形成和構築了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質。史載莊蹻入滇,楚文化西來,滇池地區縱橫兩千裡成為一彝漢共處之地,至漢武帝時開郡置官……中原儒家文化,包括東漢以後,道教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因素與雲南原土著巫鬼文化的互滲,塑造了雲南書畫藝術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豪放揮灑的風格。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錢匡之 扇面書法

明朝以後,隨著漢文化在雲南主導地位的逐步確立,雲南的書畫發展便趨於與中原一致。

正如石濤所言:筆墨當隨時代。於是,在中國歷史上分別產生了“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態”的不同審美追求。

所謂“晉尚韻”,便是魏晉風骨的一朵浪花;“唐尚法”,則只是盛唐氣象的一脈支流而已。

延伸閱讀:

中國美學之“意象”

書法的審美來自三個層面:視覺、精神與文化。

若再往深裡說,就必須要提到中國美學的核心概念——意象。

何為意象?魏晉南北朝的劉勰最早提出“意象說”。在中國美學看來,意象不僅是美的本體,同時也是藝術的本體,意象就是在物理的外在世界之外產生一個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象外之象。

我們可以將“意象”拆分來理解。所謂“意”,是指人在個人稟賦、生存環境、家庭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下產生的個人意趣和格調;所謂“象”,指為人所感性直觀的自然物象,即實存的物理世界;而意向則是指心物合一、情景交融的,充滿了意蘊的感性世界。

如孫過庭的《書譜》所記,“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用,非力運之能成。”

如果說平正、勻稱、參差、連貫、氣韻等多方面的有機融合與交叉、滲透,構建了字的結構之美,那麼,輕盈敏捷感,靈動飄逸與渾厚感,反應的不僅是文字的審美,背後更是個人的旨趣,一種人格與內在精神的寫照。

文化則是更深層次的,積澱著民族意識,精神底蘊的存在。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張志平 《疏枝搖曳春風裡》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撰文 :可可

照片提供:林善文

排版:排版君

遇見,雲南書法之韻——記《以史佈線,雲南古今書畫藝術收藏展》


投稿熱線:0871-63114002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