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回家過年?

清新呆萌萌


所有的節日,都是一個民族宏大的儀式。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時間是連續的,12月31日與1月1日,除夕與初一,都是同樣的一天,對於一棵樹、一朵花來說無甚分別,不過是地球永不停歇的自轉與公轉。然而,當你看到日曆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想:啊!過年了。

這個念頭從十幾億人的腦海中冒出,將在一個月裡驅動地球上舉世無雙的人口遷移。無數人從天南地北迴到他們的故鄉,再從故鄉前往天南地北。

從宇宙角度來看,這是文明在時間的長河裡演繹的奇蹟——只需要所有人在同一個特定的時間,懷著同一念頭。這就是儀式的力量,你也可以稱之為“習俗”。

“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們聚焦於中國傳統的節日習俗,前前後後都在這個傳統佳節——春節,回到故鄉,回到家人,回到親戚朋友身邊,歡聚於此,為了忙碌的上一年做一個完美的總結,也為了新的一年裡各自都有個順利的一年。

“過年的那些事兒”無外乎就團圓,團聚,親朋好友及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共度佳節。


亦無心說


<strong>

離春節越近,心裡越慌張

近鄉情更怯的滋味在心裡醞釀

因為,要回家了.....

<strong>

今天,親眼見證了一場“災難”。

午間休息時,同事們開始倒數回家的日子,昝女王拿出手機炫耀自己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定下的火車票。突然,她的表情開始凝重:“臥槽,買錯了!我買的是1月14日的車票......”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昝女王打通了家裡的電話:“媽,我回不去了!沒票了.....”說著眼眶便開始溼潤。同事們紛紛掏出手機開始幫她刷票。

小時候,離家,是夢寐以求的念想。

長大後,回家,是候鳥南飛的本能。

春運,承載的是回家心切

1980年,“春運”一詞剛剛出現。在這場號稱“全球最大的人口流動”運動中,無處不展現著中國人對於“家”的執念。

<strong>

2008年,20萬返鄉旅客齊聚在廣州火車站。民警官兵用自己的身體建起一道“人牆”。

曾經的春運,幾乎每一輛列車都會超載。1995年1月19日在廣州火車站檢票口,一位年輕女乘客被人流擠哭了。

2001年廣州火車站,一位女子經過長時間的排隊買票,已筋疲力盡,她一邊閉著眼睛休息,一邊僅僅抓著愛人的衣服,不至於被群人擠散。

<strong>

2006年在北京西客站候車室,一位父親正在喂孩子方便麵。他不敢出站買飯,也沒有多餘的錢出去買飯,湊活吃點就到家了。

在真實的春運中,等待,是笑不出來的。

<strong>

2007年的太原,暴雪來襲。即使大雪紛飛,也擋不住人們回家的心,長長的買票隊伍中,沒有一個人放棄等待。

2008年的車站,因為上車太過擁擠,父親無奈把孩子舉過頭頂。

車外的人怕上不去,上車的人怕沒有座,有座的人才有恃無恐。

2010年的春運,在寧波臨時售票點。長長的隊伍中,一個熬夜排隊買票的年輕小夥子終於累的趴在圍擋上睡著了。幾年回不了家的他,今年一定要買到那張回家的票。

<strong>

2011年1月18日,嘉興雪花飛舞。一民工用凍裂的手拿著剛買到的火車票,這雙手證明了他一整年的艱辛,這張票代表了他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strong>

2011年的春運,寧波火車站。因工作原因不能陪父母回老家過年的白先生目送老人上車。當父母隔著車窗寫下“保重”兩個字時,就算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此刻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2018年,一位58歲的大爺跑了6趟上海火車站沒買到票,急得向工作人員下跪。

工作人員告訴他要上網去買。大爺無奈地表示:俺不會

回家,是歸途也是傳承

每年春運,少不了一批“騎行者”奔波在歸途。

不顧風雨兼程

一路浩浩蕩蕩

牽絆他們的是家裡的掛念和期盼

火車站內外

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父母帶著孩子

不遠萬里

也要回家

媽媽的行李箱上就是家

就算走再遠也不害怕

孩子的笑是那麼幹淨

沒有擁擠的困擾

沒有瑣事的煩惱

以前,媽媽帶我回家

現在,媽媽等我回家

回家,對一些人來說是奢望

看過陳可辛拍的春運短片《三分鐘》,如鯁在喉。

南寧—哈爾濱鐵線,是中國境內時間最長的一趟,全程需要跑6天。

三分鐘,是火車停靠站臺的時間,也是女列車員和兒子見面的時間。

當列車快到進站的時候,作為母親的她已坐立不安,但是作為列車員的她首要任務是放下踏板,維護乘客上下車秩序。

等她忙完自己的工作,剩下給兒子的時間只有2分鐘了。

兒子見到母親的第一秒,便開始背九九乘法表。

他以為,只要自己背的好,媽媽就會多停留一會兒。

時間倒計著,女列車員不得不上車了,她想阻止,妹妹說:“讓孩子背完吧,他準備了幾天幾夜。”

列車啟程的汽笛聲響起,孩子背完了“九九八十一”。剛好三分鐘!

春運,有人在享受團聚的喜悅,有人卻在忍受離別的痛苦。

(點擊觀看視頻)

現實中

她是高鐵列車長

老公是高鐵站民警

他們只能利用列車過站停靠時的兩分鐘

隔窗相見

離別的車站上

不僅有歸家的匆匆

還有離別的不捨

女兒臨行前給父親深深的一吻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回家的意義

不只是幾經坎坷後的相聚

更是歷經期盼、失落、匆忙、疲憊後

終於抵達心之所向的地方

因為那裡

有牽掛你

和你牽掛的人

再遠的歸途

都是回家的路

<strong>


創意社


碩士畢業那年,面臨畢業論文的壓力,每天夜以繼日的改論文,沒時間去想其他的事。 有次家裡打來電話,說父親生病了,因為太忙,我沒能回家一趟,好在後來父親病好出院了,也就沒放在心上。 畢業論文塵埃落定後,我直接進入了職場,這期間一年沒回家,也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這麼久,更沒在意一年裡父母都發生了什麼。 終於等到過年回家,出了車站,來接自己的不是父親,而是小叔,我很疑惑:“父親怎麼沒來?”小叔苦笑了一下沒回答。 回到家,見到父親時,我驚訝的不知該說什麼,父親像是變了一個人,已經蒼老的不像樣子。 上次見父親還面色紅潤,身強體壯,而這一次見已是半頭白髮,滿臉皺紋,身材也矮小了許多,從一個壯碩中年男人,變成了一個骨瘦嶙峋小老頭。 我很疑惑自己僅離家一年,父親怎會衰老成這樣,母親回答說:“上了年紀的人啊,年齡是一歲一歲的長,身體可不是,一病老十歲啊。” 那時我才明白,父母老的太快,根本經不起別離與等待,並暗自許諾,以後每年過年都要回家陪伴父母。 孟子曾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沙逝492


臘月二十那天,我媽給我打電話:“閨女你啥時候回來啊?”我說:“公司放假了我就回來了”這已經是這個月我媽第三次問我啥時候回家過年了.......以前沒覺得我媽多稀罕我、多喜歡我啊!也許是這幾年在外邊上班,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的緣故吧,反而變得稀罕了。

我媽說家裡已經進行了除塵、大掃除,煥然一新迎新年。還給我安排了各種活動和好吃的,什麼她自己養的烏雞吶、在市場買的魚肉、臘肉吶,她還做了各種計劃。初三去誰家走親戚,初五去哪家拜年串門兒,初六開著車全家到哪兒去轉轉吶,總之行程是滿滿當當,相當精彩!

就像小孩子盼望春遊一樣,盼望著和我們過年能好好歡聚一下。

對於愛我們的爸媽來說,春節或許都不是節日;我們回家的那天,才是真的節日吧!

過年在家的那幾天,我媽總會變著法的給我們做好吃的。我愛吃的魚,她會給我做好幾次。所以,那幾天我總能胖幾斤肉。不停地念叨,“你不是愛吃這個菜嘛,這個你多吃一點。”

可是我們不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兩人的餐桌上永遠只有簡單的兩個菜。突然想起一句話:但是你永遠不知道,你不在家的時候,父母的餐桌上有多簡單。

今年十一國慶放假,去外地(爸媽工作的地方)看了一次爸媽。臨走的時候,媽媽給我的行李袋子裡塞了一些蘋果、土雞蛋、牛肉之類的,我是一百個不願意往回帶。心想,二線城市什麼沒有啊,而且很方便,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

有時候真的很感慨。父母的愛真的太多太多了。他們只能見縫插針地找一點地方,安放自己的情感吧。

他們塞進我們行李箱裡的,不是可笑的食物,而是他們的愛啊。

但是,我們對於父母的愛接收了多少?又表達了多少呢?

就像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裡就寫過,“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幾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擋風遮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

看到一組調查數據顯示:

工作後,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過30天;

20%的人陪伴時間不足30天;

24%的人陪伴時間僅有7至9天;

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時間竟然不到7天。

也就是說,進入職場之後,有66%的人常年在外,幾乎沒有什麼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

感覺很扎心吧!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上了大學以後,故鄉只有秋冬,再無春夏。工作之後,故鄉只剩春節。

事實上,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愛,我還是堅持自己狹隘的理解,給我們所愛的人,最好的禮物,就是耐心和時間。

其實所謂孝順,就是做好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

馬上過年了,

安排好手頭的工作,

早早買好回家的車票,備好行囊,

踏上歸家的旅程。

別忘了帶上我們的新年心意之禮

敖東牌安神補腦液/人參蜂王漿,

給親愛的父母長輩、

親朋好友補補身體,

養養精神,提提精氣神。



近鄉情怯,迴歸故土。回家,是趟最美的旅行!


家中常備藥


家,就是一個爐火,就是一鋪熱炕,一碗熱面,一聲雙親。沒有家何來國?沒有父母,何來你我?家,是兒女基石,是父母期盼。家是魂牽夢繞,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家,就是跋山涉水,也堅定不移去的地方;年,就是要回家,和自己親人團聚聊聊對家的思念和對新生活的渴望,就是想聽聽父母鼓勵和親人認可。


劉秀英808


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回家過年就是和家人在一起開心的聚一下。辛苦了一年,回家和家人過年,漂浮一年的心終於可以踏踏實實回家睡個好覺了。自己漂泊在外那麼久,一個人在異地他鄉過年也是非常孤單寂寞的,家中有親人,有許久未見的朋友,所以都說家是溫馨的港灣,是避風港,一年瓢潑在外的遊子,回家過年也是補充能量,舔舐一年的傷口,恢復體力,新的一年再重新再來。所以過年只能回家才算是過年,才有年的味道。


漠途11



上善若水


年是啥?年其實就是媽媽樸實的期待,爸爸憨厚的盼望,年其實就是老婆的在我醉酒後淡淡的茶,就是失意後孩子純真的笑臉。回家過年就是想看到父母的笑容聽到妻子兒女的祝福的話。不管我們走多遠我們都有回家過年,不能讓爸爸媽媽失望不能讓老婆孩子擔心。


冷月晨星


大多數人都遵守的一個習慣,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文化,中國人過年的習慣歷史久遠,最早應該是對家的一種認同,沒人會在別人家過年,後來更體現一種孝道,一家團圓,多圍繞在老人腳下,特別是現今人們四方謀生,過年的短暫相聚其實更重要,另外,風俗的變易,如今大家過年總在吃吃喝喝,打牌賭博中度過,有點略顯不足,皆因人人行色匆匆,沒多餘精力發展有益有趣的娛樂活動,比如幾十年前農村也很流行的草龍花鼓,全村人忙活半月,走家串戶,只圖熱鬧並不圖錢。


南派三嫂


俗話說得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團聚的日子。所以一般在外的遊子都會希望在春節前回家,以求在過年期間和家人一起度過。特別是除夕夜,更有守歲的風俗。各地過年的風俗都會有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大家過年的心情都是一樣的,是家人溫馨團聚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