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坚守两岔河的老民警


55岁的王喜平是西安铁路公安局西安公安处的一名普通民警。入警以来一直从事的是乘警工作,30余年来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火车从绿、红到白,变的是颜色,但不变的是情怀。现在他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可他依然热爱这份工作,喜欢火车的“哐铛”声。2014年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商洛车站派出所两岔河警务区,把人生最后的光与热献给铁路平凡的坚守,将更好的平台让给年轻人。

商洛站派出所两岔河警务区地处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管辖宁西线K122+355——K129+500M,辖区内有4个行政村,4个中小学校,约7000人口,治安情况复杂。在宁西铁路改造时,铁路部门将车站及各铁路内部单位全部撤除,仅留该警务区管辖7公里多铁路线路。由于不办理客运和货运,两岔河车站就王喜平一个人坚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王喜平说,我老了,没有那“扫天下”的鹏程之志,警务区这十几里的铁路线便是我的天下。宁西线穿过秦岭腹地,铁路两边山大沟深、灌木丛生,线路两边杂草、灌木长到铁轨上也影响行车安全,王喜平来到警务区的第一天就准备好斧头、砍刀,从警务区门口开始每天一点一点的“蚕食”杂草。几年下来,就是王喜平这种“愚公”精神,十几里的铁路线,现在能看到的是码在远处整整齐齐的枯草堆,是敞亮的巡线小道。


警务区条件艰苦,所里经费紧张,刚到警务区那会儿,吃水都相当困难,没有自来水,要去山上自己接。为此,年纪大的王喜平还没少被摔。于是王喜平自己动手,找水源、挖渠道、铺管子,几个月下来终于能在警务区喝上那口山间甘洌。现在的两岔河警务区鸡、鸭、鹅、小花园、菜园子等被王喜平梳理的有模有样。他从来不倚老卖老、拖累派出所,有困难都是尽量自己解决,一杯清茶、两袖清风,充分发扬了一名老党员不怕苦、甘奉献的优良传统。

王喜平说:“基层铁警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先了解我,再了解我的工作,继而了解铁路安全知识。群众工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群众对铁路安全知识的接受更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这样才能深入人心,真正从思想上唤起群防群治的意识”。

两岔河警务区下面就是一处村子,王喜平有时候干完活,端着茶杯就去村民家里串门了,他坐得了硬板凳、烤得了木材火、谈得了家长里短、吃得了村民的粗茶淡饭、也抱得起满身鼻涕的农村娃。女儿在国外上学,每次寄来好东西都不忘带来村里与大家分享,家里半新不穿的衣服就洗干净、折叠好送给村里条件艰苦的人家。


几年下来,王喜平已经和村里打成一片,小孩子见了他都喜欢亲切的喊他“王爷爷”,村里红白喜事都愿意叫他去,听他说几句吉祥、祝福的话,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都愿意静下心来听他说一句,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居多,农村老人大多不识字,王喜平有时候去串门还承担起了给娃辅导功课的工作。

王喜平说,他喜欢山里人的质朴,喜欢一睁眼的虫鸣鸟叫、炊烟袅袅,更喜欢看火车从门前经过。现在年纪大了,唯愿把这最后的星星之火,燃烧在这大山深处,对得起党徽、国旗下的铮铮誓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