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枝梢枯萎,怎樣才能使其重獲新生!

【1】雪松梢枯病

雪松梢枯病由松梢枯病菌即松球殼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 ) Fr.(Dyko&Sutton),異名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d)De sm.(Kiclx)引起。造成雪松枝條枯萎,甚至引起半截枯死,嚴重影響雪松的觀賞價值

【2】症狀

病害多數發生於成年樹,初期侵染新萌發的樹梢,主梢、側梢均可受害。病菌侵染後首先使嫩的針葉失綠變色,並逐漸向下蔓延,當病斑環繞皮層後,小枝隨之枯死,其上部的針葉呈赤褐色,並迅速脫落,僅殘存枯死的小枝,在病菌侵染點附近的針葉上首先看到黑色顆粒狀的病原菌子實體。之後在枯死的小枝其他部位也可發現子實體的存在。

【3】發生規律

病害在被害嫩梢蔓延過程中,如果寄主生長勢較為旺盛,被害嫩梢枯死後,暫停蔓延發展。其下方腋芽處可萌發出若干短小新梢,往往在病健交界處可見到梭狀潰瘍病斑,並伴有明顯的松脂外溢。枯梢長度不等,一般在3-30 釐米,多數為20釐米以下。如果寄主生長勢衰退,病菌則可以不斷地蔓延發展,危及整個枝條,引起全枝枯死,但其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發生規律病原菌主要在發病的針葉和枝條上越冬,藉助風雨傳播,病菌從嫩梢、嫩葉上直接侵染或從傷口侵染。主要發生在成年雪松樹上,苗木和幼齡雪松很少發生,在春季春梢生長期和秋季秋梢生長期有2次侵染高峰。

【4】防治方法

適地適樹:應根據雪松的生態學特性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疏鬆的中性至酸性土壤栽植雪松。

加強栽培管理:雪松病害的發生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雪松的生長勢開始衰退,進一步加強水肥等栽培管理對防止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十分重要。可以採取剪除病枝,增施肥料,加強管理以促進樹體的生長勢。

1.栽植前樹穴換土 在一些土壤條件不理想的地方栽植雪松,必須在栽種前將樹穴中的土換入經篩選配製好的土。

2.適時施肥,增加土壤肥力 春秋兩季在樹穴內開穴施肥。施肥量可根據樹體的大小酌情考慮。一般15年生樹可以一次株施250克復合肥,春秋各施一次。防治病害時一定要配合施肥,施肥時應注意春季多用含氮量較高的肥料,秋季則必須多施含磷、鉀較多的肥料。

3.合理灌溉 乾旱季節及時開穴澆灌,且一定要澆透,等乾透後再澆第二遍;雨季及時排水;封凍前要澆好凍水。來年春天若是土壤比較潮溼則要控制澆水,反之則要澆透水,以防止因乾旱引起針葉大量脫落而減弱樹勢。

4.降漬排溼 雪松病害常在雨水多、土壤潮溼的環境下發生,水多則有利於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因此在防治中可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進行鬆土、除草和排水降漬,能抑制病菌的繁殖擴散,促進植株迅速恢復生長。

5.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控制雪松病害蔓延的重要措施。對雪松枯梢病有效的藥劑有淇護(代森多菌靈)或仕勳600-800倍液噴施。

雪松枝梢枯萎,怎樣才能使其重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