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一種情懷

年味,從臘月二十三,進入小年的那個時候開始了。一進小年,就聽到了炮竹聲,年味隨著或遠或近的聲聲炮竹慢慢地走過來了。當孩子們在大街上隨口唸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年就開始了。

年味,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思鄉的心切。

年味,是一種情懷

古語有云:每逢佳節倍思親。它不僅僅說的是中秋節的時候,更體現在中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裡——春節。每到那個時候,無論身在何處,都想回家,如同小孩子過新年,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一般的迫切心情。 

中國的文化裡,過年要和家人在一起團圓,甭管多遠,除夕必須要趕回去,多晚也要和家裡人過年。那種歸心似箭的心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思鄉的心切。

購買大包小包的年貨,在一個石槽中打製傳統食物年糕,甚至是趕路回家的心情,都是撲面而來的年味。

年味,不光是一種味道,也可以說是一種味覺的記憶。

年味,是一種情懷

從年三十那天下午開始,一家人全部聚集在一起。掛燈籠、寫春聯、貼對聯,包餃子、聊天,這個炒盤菜,那個炒盤菜,一起張羅著年夜飯。圍繞在灶堂邊,紅紅的火映紅了臉膛,在煙熏火燎中有一個年來了。

滿滿一桌菜,搭配點白酒、紅酒的味道,那是我們以前家裡年的味道。炸花生米,一炸好了之後小朋友在旁邊跑來跑去,一邊偷吃完了一邊繼續跑,爸媽會說“別再吃了,再吃晚上就沒了”。有一家人的團圓,大家一起放鞭炮,一起看春晚,這些都是對於年味的一些記憶。

年味,如同一種信仰,一代代傳承。

年味,是一種情懷

現在時代飛速發展,可能很多人說我們現在信仰越來越少了。但是,有一些已經是形成習慣的,你不用去說,但是它已經是一種信仰了,過年要和家人團聚就如同一種信仰。

其實,我們中國人一直在講傳承,可是在時代的進行當中,我們在快速往前發展的同時也會有一些你覺得要丟掉的東西,可是把它丟掉之後又覺得哪裡不對,春節這個東西是不能丟的。所以我覺得應該多一些對傳承的尊重,對我們傳統的尊重。

時代確實改變了,但是很多傳統的東西我們改變不了。以前是過春節全家人一起吃飯,族人一塊看大戲,請個班子來演戲。現在是全家人吃飯一塊看春晚,這是習慣,我們改變不了,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回家過年”如同一種信仰,一代代傳承。

年味,不是那棟叫家的房子,而是其中的那些人。

年味,是一種情懷

以前過年的時候,如果在外地,一定要回到大理,我總是覺得這個團圓是父母更需要我。然而,現在隨著年歲漸長,在外的時間久了之後,我覺得是我更需要我的父母,我更需要他們,是我更需要這個家的感覺。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我更需要父母的這種感覺,這種體會更強烈,我需要看到他們,或者他們在我的身邊讓我感覺到他們還健健康康的,讓我有安全感,明白我的人生還有來處,所以我覺得好像其實是我更需要大家。

小的時候,過年肯定是在家裡吃飯。但是,這幾年過年的時候,有時帶著父母比如說去更暖和的地方,海邊什麼的,不拘泥說過年必須是在家裡,好像只要跟家人在一起過年,其實在哪就是過年。

也許,過年的方式變了,但是年味還是沒變。

年味,是一種情懷

小時候,電視機裡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長大了,慢慢明白,走得到的地方是遠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鄉。

離故鄉越來越近,“年味兒”才越來越濃,故鄉那層層疊疊的煙火,蜿蜒曲折的小路,熟悉的菜香,甚至偶起的幾聲犬吠,都是辭舊迎新的標配,我們離開故鄉在外打拼,回鄉的期待卻不曾停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