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一种情怀

年味,从腊月二十三,进入小年的那个时候开始了。一进小年,就听到了炮竹声,年味随着或远或近的声声炮竹慢慢地走过来了。当孩子们在大街上随口念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年就开始了。

年味,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思乡的心切。

年味,是一种情怀

古语有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它不仅仅说的是中秋节的时候,更体现在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里——春节。每到那个时候,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如同小孩子过新年,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一般的迫切心情。 

中国的文化里,过年要和家人在一起团圆,甭管多远,除夕必须要赶回去,多晚也要和家里人过年。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思乡的心切。

购买大包小包的年货,在一个石槽中打制传统食物年糕,甚至是赶路回家的心情,都是扑面而来的年味。

年味,不光是一种味道,也可以说是一种味觉的记忆。

年味,是一种情怀

从年三十那天下午开始,一家人全部聚集在一起。挂灯笼、写春联、贴对联,包饺子、聊天,这个炒盘菜,那个炒盘菜,一起张罗着年夜饭。围绕在灶堂边,红红的火映红了脸膛,在烟熏火燎中有一个年来了。

满满一桌菜,搭配点白酒、红酒的味道,那是我们以前家里年的味道。炸花生米,一炸好了之后小朋友在旁边跑来跑去,一边偷吃完了一边继续跑,爸妈会说“别再吃了,再吃晚上就没了”。有一家人的团圆,大家一起放鞭炮,一起看春晚,这些都是对于年味的一些记忆。

年味,如同一种信仰,一代代传承。

年味,是一种情怀

现在时代飞速发展,可能很多人说我们现在信仰越来越少了。但是,有一些已经是形成习惯的,你不用去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信仰了,过年要和家人团聚就如同一种信仰。

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在讲传承,可是在时代的进行当中,我们在快速往前发展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你觉得要丢掉的东西,可是把它丢掉之后又觉得哪里不对,春节这个东西是不能丢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多一些对传承的尊重,对我们传统的尊重。

时代确实改变了,但是很多传统的东西我们改变不了。以前是过春节全家人一起吃饭,族人一块看大戏,请个班子来演戏。现在是全家人吃饭一块看春晚,这是习惯,我们改变不了,这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回家过年”如同一种信仰,一代代传承。

年味,不是那栋叫家的房子,而是其中的那些人。

年味,是一种情怀

以前过年的时候,如果在外地,一定要回到大理,我总是觉得这个团圆是父母更需要我。然而,现在随着年岁渐长,在外的时间久了之后,我觉得是我更需要我的父母,我更需要他们,是我更需要这个家的感觉。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更需要父母的这种感觉,这种体会更强烈,我需要看到他们,或者他们在我的身边让我感觉到他们还健健康康的,让我有安全感,明白我的人生还有来处,所以我觉得好像其实是我更需要大家。

小的时候,过年肯定是在家里吃饭。但是,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有时带着父母比如说去更暖和的地方,海边什么的,不拘泥说过年必须是在家里,好像只要跟家人在一起过年,其实在哪就是过年。

也许,过年的方式变了,但是年味还是没变。

年味,是一种情怀

小时候,电视机里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长大了,慢慢明白,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乡。

离故乡越来越近,“年味儿”才越来越浓,故乡那层层叠叠的烟火,蜿蜒曲折的小路,熟悉的菜香,甚至偶起的几声犬吠,都是辞旧迎新的标配,我们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回乡的期待却不曾停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