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之後,從《我不是藥神》思考,當苦難來臨時

在短短的幾天之內,《我不是藥神》就成了今年華語電影票房的最大爆款。這部講述平民小人物從印度走私低價仿製抗癌藥物“治病救人”的影片在普通觀眾中激起的強烈反響和受到的熱烈歡迎程度,似乎只有一年前的《戰狼2》可以與之媲美。是什麼讓這部電影或者這樣的成功?今天我們不談電影的拍攝手法,不講演員的表演技巧,只從影片的題材入手來看,這部電影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熱點之後,從《我不是藥神》思考,當苦難來臨時

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徐崢飾演的勇哥本來是賣印度神油保健品,機緣湊巧下為了幫慢粒白血病人,從印度帶回了天價藥(格列寧)的仿製藥並私自販賣,引起警方調查。後來遇到一些變故後,從自私走向無私,決定以虧本價格賣給病人,贏得了病人們的擁戴。這是一個小人物的成長史,也是普羅大眾的生活史。就是這樣,殘酷而又溫暖,在這個世上,有人忙著生,有人忙著死!

熱點之後,從《我不是藥神》思考,當苦難來臨時

賣假藥的騙子張長林在片中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才是真正點中《藥神》核心的一句。

在社會階層分級嚴重固化的今天,被壓在社會底層的絕大部分普通勞動者都不再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而分割不同階層最顯著的標誌就是金錢。因為貧窮,社會底層勞動者上不起學、住不起房,甚至像《藥神》裡所描繪的一樣,有病無錢醫治只能等死。金錢所決定的差異,讓一大部分人被牢牢固定在弱勢地位上,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熱點之後,從《我不是藥神》思考,當苦難來臨時

對於這一部分階級屬性觀眾來說,最能帶給他們希望的,就是銀幕上弱者的“逆襲”。

《藥神》讓一個落魄的性保健品小販“夥同”一群病入膏肓窮困潦倒的白血病人用非正常手段對抗財大氣粗的正規藥商,並利用自己的智慧海外代購買藥,建立零售網絡,不但延續了病患的肌體,甚至還掙到了大筆的金錢。

表面上,我們似乎看到的是一位新時代“雷鋒”式人物在救治白血病人的過程中的完成了自己的成長,但內在這卻是一個小人物帶領一個弱勢群體以智慧、勇氣和犧牲精神挑戰最致命的“窮病”,進行一次次超越性底層逆襲的大膽嘗試。他們漫遊在常規體制之外,用非正常甚至非法的手段解決問題,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向處在另一個階層的金錢權力體示威。儘管主人公程勇最後為此付出了代價,但這種“草根人物”逆襲上層建築的唐吉柯德式行為讓很多患上“窮病”而長期無藥可治的觀看者們狠狠出了一口淤積於胸中的惡氣,結結實實地在精神上爽了一把。同時他的悲劇性結局遭遇又賺足了觀看者同情和共情的眼淚。

熱點之後,從《我不是藥神》思考,當苦難來臨時

都說《我不是藥神》是一部“煽情”的電影,但當看到結尾“十里長街”送囚車的鏡頭時,卻可以隱隱意識到一種被升級了的“煽動”情緒,這不但是向對立階層吹響的逆襲號角,更是一種銀幕上底層人民沉默力量的展示。至此,我們已經很難說《藥神》是否真的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雖然脫胎於真實事件和人物,但卻如《戰狼2》一般,演變為了一則帶著澎湃理想主義情緒的人間神話。

熱點之後,從《我不是藥神》思考,當苦難來臨時

大部分“讀”過這則神話的人都被其內涵的直白階級情感所感染,被其善惡分明的倫理道德重量所折服,為其張揚不羈的鼓動性所激動,成為它堅定的捍衛者。而任何對它質疑的聲音,都很可能由此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落得與《戰狼2》質疑者們相同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