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之后,从《我不是药神》思考,当苦难来临时

在短短的几天之内,《我不是药神》就成了今年华语电影票房的最大爆款。这部讲述平民小人物从印度走私低价仿制抗癌药物“治病救人”的影片在普通观众中激起的强烈反响和受到的热烈欢迎程度,似乎只有一年前的《战狼2》可以与之媲美。是什么让这部电影或者这样的成功?今天我们不谈电影的拍摄手法,不讲演员的表演技巧,只从影片的题材入手来看,这部电影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热点之后,从《我不是药神》思考,当苦难来临时

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徐峥饰演的勇哥本来是卖印度神油保健品,机缘凑巧下为了帮慢粒白血病人,从印度带回了天价药(格列宁)的仿制药并私自贩卖,引起警方调查。后来遇到一些变故后,从自私走向无私,决定以亏本价格卖给病人,赢得了病人们的拥戴。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也是普罗大众的生活史。就是这样,残酷而又温暖,在这个世上,有人忙着生,有人忙着死!

热点之后,从《我不是药神》思考,当苦难来临时

卖假药的骗子张长林在片中的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才是真正点中《药神》核心的一句。

在社会阶层分级严重固化的今天,被压在社会底层的绝大部分普通劳动者都不再有向上流动的可能。而分割不同阶层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金钱。因为贫穷,社会底层劳动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甚至像《药神》里所描绘的一样,有病无钱医治只能等死。金钱所决定的差异,让一大部分人被牢牢固定在弱势地位上,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热点之后,从《我不是药神》思考,当苦难来临时

对于这一部分阶级属性观众来说,最能带给他们希望的,就是银幕上弱者的“逆袭”。

《药神》让一个落魄的性保健品小贩“伙同”一群病入膏肓穷困潦倒的白血病人用非正常手段对抗财大气粗的正规药商,并利用自己的智慧海外代购买药,建立零售网络,不但延续了病患的肌体,甚至还挣到了大笔的金钱。

表面上,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位新时代“雷锋”式人物在救治白血病人的过程中的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但内在这却是一个小人物带领一个弱势群体以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挑战最致命的“穷病”,进行一次次超越性底层逆袭的大胆尝试。他们漫游在常规体制之外,用非正常甚至非法的手段解决问题,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向处在另一个阶层的金钱权力体示威。尽管主人公程勇最后为此付出了代价,但这种“草根人物”逆袭上层建筑的唐吉柯德式行为让很多患上“穷病”而长期无药可治的观看者们狠狠出了一口淤积于胸中的恶气,结结实实地在精神上爽了一把。同时他的悲剧性结局遭遇又赚足了观看者同情和共情的眼泪。

热点之后,从《我不是药神》思考,当苦难来临时

都说《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煽情”的电影,但当看到结尾“十里长街”送囚车的镜头时,却可以隐隐意识到一种被升级了的“煽动”情绪,这不但是向对立阶层吹响的逆袭号角,更是一种银幕上底层人民沉默力量的展示。至此,我们已经很难说《药神》是否真的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虽然脱胎于真实事件和人物,但却如《战狼2》一般,演变为了一则带着澎湃理想主义情绪的人间神话。

热点之后,从《我不是药神》思考,当苦难来临时

大部分“读”过这则神话的人都被其内涵的直白阶级情感所感染,被其善恶分明的伦理道德重量所折服,为其张扬不羁的鼓动性所激动,成为它坚定的捍卫者。而任何对它质疑的声音,都很可能由此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落得与《战狼2》质疑者们相同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