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我女兒在你家嗎?」

幾天前的一個早上,一接通電話,閨蜜就把我嚇壞了。

「萌萌早上和我爭吵,離家出走,我現在找不到人,電話也打不通。」

我一邊安撫她,一邊給萌萌打電話,可是打了好幾次,萌萌都不接。正擔心她也把我拉黑時,電話接通了,萌萌在電話那頭哭了起來。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她邊哭邊說:「阿姨,我媽就是個神經質,愛翻看我的東西,還愛打聽我的隱私,我都10歲了,就不能有點兒自己的秘密嗎?」

萌萌告訴我,她和她媽媽因為一個男生爭吵起來了。

那個男生是她的小學同學,兩個人關係很好,有很多共同語言,偶爾會聊一些小秘密。最近放假了,他們常常聊天到很晚。

她媽媽老以為她在早戀。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想,還到處給她的同學打電話,打探她的隱私。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那天她本來打算去另一個朋友家玩,剛出門,朋友才打電話告訴她不能一起玩了,要回鄉下外婆家。

結果,她一回家就撞見媽媽在偷看她的日記。她感到非常屈辱,就口無遮攔地抱怨了幾句。

於是,兩個人就開始大吵起來。

閨蜜最後還理直氣壯地說:

我是你媽,連你都是我生的,我有什麼不能看?我這樣做還不是要保護你,為了你好!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窺探孩子的隱私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越是操之過急地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孩子對父母的反感越深。

而且,孩子感到隱私被侵犯之後,會有更高的隱秘性,保護自己隱私的願望會更強,從而就會導致父母對孩子的瞭解更少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記得5月份的一天,兒子起床刷牙,在這過程中,他尿溼了褲子。重新換好褲子以後,他特別執拗地對我說:「媽媽,今天我不要去上學了。」

還不告訴我他不想去上學的原因。

我勸說了很久,甚至略帶威脅地說:

「你不去上學,那就要幫媽媽分擔家務,並且,今天不能在家玩玩具。」

他一點都不抗拒,還點頭說好。不得已,我幫他請了假。

那一天,他花了一個小時洗衣服,一個多小時拖地,中午還自己做了粥。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和他開始聊天。

我問他:「做家務累不累?」

他說:「累。」

後來他悄悄地告訴我:「我不去上學是因為,我怕同學們知道我早上尿溼了褲子。」

從發展心理學上來說,2~3歲的孩子開始有了早期的自我意識。隱私是這個階段的起點。

孩子開始明白:

「我」為什麼是「我」;

「別人」為什麼是「別人」;

「我」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父母的一部分。

他想自己決定自己的事,並操控自己的行為。

自從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便不再滿足於「做個好寶寶」,而是通過各種反抗,各種碰撞和衝突去建立自己的心理邊界,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

在自己的空間裡,他會感覺到安全,並全然放鬆,獲得自我內心的成長。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父母為什麼想方設法瞭解孩子的一切?

大部分父母這樣做,主要動機是想要幫孩子全方位地消除危險因素,以保證他的絕對安全。

倘若父母對事物的潛在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很低,急切地想要知道孩子的一舉一動,用「偷窺」來滿足自己的「瞭解欲」,就容易讓孩子喪失決策的能力。

心理學有研究表明:

那些喜歡窺探孩子隱私的父母對自身的養育能力信心不足,他們對於親子關係感到更為焦慮,而且會更加無緣無故地擔心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發現父母偷看自己的隱私時,內心往往充滿著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秒,父母會用什麼面貌面對他。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不管是成人,還是成長中的孩子,對自我空間的保護意識都很強烈,一旦自我空間被侵犯,就會產生不舒服、不安全感,甚至因此惱怒。

如果想要劃分健康的隱私界限,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多用溝通交流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內心。

那些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經歷的孩子,適應能力、決策能力更好,而且試錯成本更低。

如果想要知道孩子在幹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親口告訴你。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借愛之名過度保護,以愛之名強行干預,是對孩子未來生活的「扼殺」。

尊重孩子的隱私才是尊重他的成長

社會心理學家Skyler Hawk認為,「隱私的需要是超越文化的人類基本需求。」

作家劉墉曾在兒子青春期時,別出心裁地給兒子的房間裝上了門閂。

這是為什麼呢?

他說:「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隱秘世界,總是提心吊膽,怕隨時會有人推門進來,潛意識的傷害很可能影響一生。」

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ence Steinberg表示:

那些在兒童期受到父母窺視的人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其中部分原因是,父母的窺探會削弱孩子對自己能力和自主性的信心。

無論孩子年齡有多大,他都有保護自己隱私的需求,而且每個孩子的隱私都需要被尊重。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有隱私權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西方有一則寓言:

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相愛的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能夠取暖,而且還能很好地保護對方。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可以掌控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

父母打探孩子的隱私,其實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一種「侵犯」,破壞了孩子的心理安全。

聰明的父母會時時保護孩子的心理安全,做到不翻閱孩子的日記、信件、賀卡,不翻看孩子的微信、QQ。

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更加放鬆,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值,也會抑制孩子的逆反心理,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家庭衝突。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動畫片《小豬佩奇》有一集講到了「秘密」,我覺得值得大家借鑑:

一天早上,媽媽給佩奇做了一個特別的盒子,並告訴佩奇:「這個盒子是給你的,是一個秘密盒子,讓你放秘密的東西。」

佩奇問:「我可以放什麼東西進去?」

媽媽說:「你來決定放什麼,這是你的秘密盒子,但不要告訴我。」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身邊有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在父母眼裡就不應該有隱私,覺得「自己有權知道孩子的一切」,孩子的日記、短信、手機聊天記錄,沒有他們不能看的。

彷彿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應該是透明的。

青春期時候的我,最反感父母的一句話就是:「連你都是我生的,看你的日記是為你好,保護你。」

關於這一點,黃磊就曾在接受採訪時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孩子的日記不上鎖,就擱在桌上,我也不會去看。

孩子的手機我也永遠不看。

真好。

黃磊:孩子的手機,我永遠也不看

我們理應告訴孩子,他的秘密將是他這一輩子最珍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