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才子”?按敝鄉潮汕老輩人的說法,真的才子,至少要精熟這些門道:琴棋書畫拳,詩詞歌賦文,山醫命卜訟,嫖賭酒茶煙。這些“才藝”,可說是過去中國社會對“才子”二字的通常認知。
按這個標準,“才子”二字,不要說馬未都、梁宏達、高曉松三位都無緣,只怕偌大的中國也找不要一兩個來。這當然不是說什麼都是過去的牛逼,而是說,中國傳統意義的“才子”所依附那個古典土壤和文化精神差不多已經失落乾淨了,“才子”的流風餘韻已然絕版,以至於如今會哼幾首歌不走調、電腦上敲打繁體字不出洋相都是“才女”“才子”了。
馬未都,梁宏達,高曉松三位,都是現今大眾文化傳播市場中上寵兒,名滿四海,舌燦蓮花,說他們有學問、有才情,自然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拿傳統“才子”那套標準衡量,實際都是青黃不接,難堪大任。
嚴格地講,說他們都非“才子”傳統風雅之正傳,大概也是沒有疑問的吧。
雖然傳統意義上的“才子”可能已經絕種了,但是唐伯虎、徐文長那些“才子”的榜樣還在,所以討論似乎轉向這樣一個問法更合適:馬未都,梁宏達,高曉松三人,誰更接近“才子”的定位?
老實說,馬未都與梁宏達及高曉松,差不多就是兩代人,身世經歷各方面都很複雜,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人。他們所學不一、所業不同、所擅各異,在輿論場齊鑣並馳、各有千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強分高下、判出軒輊是很難的,要像點鈔一樣別個子醜寅卯出來,是笨伯乾的事情,既沒可能,也沒必要。
只是大家無聊閒談,作為一介觀眾或讀者,倘若真要我表態,我只能說,在個人認知與判斷上,我以為論學養、論見識、論地位、論境界、論綜合實力,馬未都的“才子”成分要遠高出梁高二人。甚至在我心目中,後二者要拼“文化儲蓄”,跟馬未都馬爺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沒有可比性。
我唯一躊躇的,只是“才子”的辨別與比較,實在太主觀了,基本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比如,您說您爹雖然是個農民,但是笛子吹的一級棒,是天下最有才華的“才子”,我也沒法反駁你。
因為是百無聊賴遊手好閒混日子之人,典型的看客,啥熱鬧都愛關注,我對時下都風光赫赫的馬、梁、高三公自然也不陌生。
他們的書會翻翻,節目也會聽聽,雖然都不深入,但是嘗鼎一膏知微見著,心中未必沒有自己的判斷。坦白說,不怕開罪名人粉絲,這三位,他們的言論文章,我獨賞馬未都。真要“欽點”“才子”,三人之中,我毫不猶豫會恭請馬爺上首座。
我平日看他們的節目或書籍,心態都不一樣。看馬爺,是視同師者,抱著學習知識、開闊見聞、增長人生經驗的目的而來。他講的東西,無論是文化知識點,還是生命體會,都有根有據,是甘苦與共而來,是無數經驗淬化而得的智刃,多是我所讀書中沒有的,我心悅誠服;而看梁馬,就有點不懷好意,有時想汲取點“忽悠”(沒有貶義)的本事,有時純粹搞點談資,有時乾脆就是帶著點可憐的優越感想看看笑話——雖然就大眾文化傳播的成就而言,梁宏達與高曉松也都是我誠心推重的一方豪傑。這不是假話。
就文化界地位而言,可能說的不留情面了,在我看來,梁宏達與高曉松只能算是大眾傳媒界的“網紅”,因緣湊巧藉助新媒體的東風和“文化”沾了邊,看菜下單,主打“流行”與“時髦”,“一以貫之”的專業性和文化操守是沒有的;而馬未都30多年前就是中國文化界響噹噹的一號人物,後來更是高踞文物界的“頭牌”之列,名片在國際都響噹噹,寫的專業書、開的博物館都可能是傳世一級的,這等名實相應的成就,又豈是梁高二位這樣在商業包裝與團隊保駕下,耍耍嘴皮功夫之人可以望見的呢!
不信,您去京城文化圈打探打探,或者找各地學者們問問,看他們是不是普通對馬未都比較尊敬,對梁與高二氏是不是不大care呢!
表面上,我刻薄地說了這麼多,其實內心也並沒有特意要揚此抑彼的惡意,他們都是我很佩服的人。
我想要重點說的,大概就是說馬未都與其餘二位是不同的。雖然馬未都沒過大學,純粹“社會中人”,而梁是黑龍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曉松更是名門名校出身,但是後來的途徑恰恰相反的是,馬未都的後半生,走的是更接近中國傳統學問的受授方向,親炙大家,淵源有自,博讀群書,無徵不信。
而梁高二位,雖“正途出身”,後來反倒真的是混跡於三教九流的江湖人士,一個主業是足球點評和“說書”,一個乾脆就是和文化沒啥關係的“歌手”、娛樂圈中人。這二位純是文化界的“門外漢”,什麼都懂一點,又什麼都不精,遊辭巧飾,街談巷議,“小說家者言”,所講其實就是個“賣點”,更像個偶然客竄的“文化商人”,不管對不對,只求好不好聽,因為方方面面都要這個,老百姓也要這個,他們在過去的行當有點吃不開了,也要靠這個謀求名聞利養。
不能否認,梁高二位,是有很好的文化底子的,也是屬於才情橫溢的人物,腦子絕頂聰明,說話絕對到位,但是核心問題在於沒有深度,甚至缺乏可信度。與其說他們是“才子”,不如說他們是成功的“商人”、“大眾文化媒婆”。他們的閱讀量、反應力、口才都是不可多得的,開口閉口透著他們熟讀中國的舊書、西方的經典什麼的,佛呀,經呀,道呀,金庸往事呀,希臘傳說呀,蘇東坡軼聞呀,英國王室典故呀,張口就來,信息量很大,活靈神現,噱頭十足,足以聳動視聽,讓人駐足。
但是,他們所說的這些,基本都是大眾文化媚態的東西。可以說,他們及其團隊一起,把這些精英文化與民間傳聞摻雜攪拌的東西,吃熟吃透了,然後瞧準了市場所需,看清了上之所好與下之所悅,嚼飯與人,按需供給,什麼都可以做成媚態又可口的文化甜點。
這當然不是梁宏達、高曉松他們的錯。要我說,他們甚至可以說是貧瘠的大眾文化時代荒原上的“英雄”。
存在所以合理,是因為存在有需要。梁、高能存在,首先是因為我們的大眾文化市場迫切地需要他們。在臭氣熏天、簡直不該人住的文化環境中,他們所提供的那些信息,不管是譁眾取寵也好,庸俗偏至也好,荒誕不經也好,至少還是“文化屬性”的,是無疑比那些娛樂新聞、狗血八卦更有營養的“便捷快餐”,其影響力所及甚至是可以移風改俗的,真正惠而不費,多多益善。我等普通大眾,也沒想過搞研究弄學問,睏乏了聽一聽,偷得浮生半日閒,找到了不少樂趣,增長很多知識,時常也能受到一些啟發,寓教於樂,喜聞樂見,沒啥壞處,何樂而不為?
只是,我想說,若將馬未都、梁宏達、高曉松三位文化大達人放在一起比較,我會覺得馬未都才更接近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文化人”、“才子”等稱謂。可以說,不談身份,就學問路數上而論,他們基本上可以代表學院派“學者”與大眾文化“聞人”的區別;論言論與著述價值,通俗地將,他們差不多分別對應著“名門正派”與“野史雜談”的區隔。這大概是我個人偏好問題吧。
但是,最需要指出的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他們的存在,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受眾,各有各的成就,大家蘿蔔青菜各找所愛就行,不必意氣用事,將主觀的偏好選擇閒談搞成無謂的批判、攻擊,和口水戰。
總之,大眾的文化領地,馬爺來了,梁宏達發達了,高曉松風光了,雖然是一幫老男人口水發家,但百家爭妍,都應該,都很好,都是值得慶祝的。
閱讀更多 劉愚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