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縣城

浚縣—我的家鄉,在介紹它之前先給大家科普一個字—浚。“浚”字在其他地方都是讀“jun”,意思是挖深、疏通(水道),而當它成為我家鄉名字的時候讀“xun”,所以我的家鄉叫做“xun”縣而不是“jun”縣。當我在外地上學、工作、出差的時候,經常有人將我家鄉的名字唸錯,所以現在我介紹自己來自哪裡時都要介紹一下這個字的讀音。

浚縣位於河南北部,東經114°11,北緯35°54。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其下轄1鄉6個鎮,分別是善堂鎮、王莊鎮、屯子鎮、小河鎮、衛賢鎮、新鎮鎮、白寺鄉。

浚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當時先民已經在淇河下游以東定居,繁衍生息。經過千年的歷史變更,於明洪武二年三月,改屬直隸(京師)大名府。四月,州降為縣,始稱浚縣,縣治徙浮丘山東北平坡。在新中國成立後,於1986年1月劃歸鶴壁至今。

浚縣在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下來了許多的藝術形式。其中包含了泥玩、石刻、工藝制鏡、廟會、社火等。

泥咕咕

其中泥玩最為出名的當屬“泥咕咕”,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據《資治通鑑》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時,李密

領導的瓦崗軍曾在古黎陽也就是現在的浚縣與隋軍大戰,不少將士和戰馬陣亡,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將士和戰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的人就用當地的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錶示懷念之情。這一技藝就這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延續了下來,流傳至今。2006年20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縣城

泥咕咕

正月廟會

浚縣正月廟會起源於後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至今已有1600年曆史,與山東泰山廟會、山西白雲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並稱華北地區四大廟會。每年從正月初一開始,歷經一個月的時間,其中以正月初九和十六最為熱鬧。廟會素有初九拜大伾山,十六拜浮丘山的習俗,並且拜山期間伴隨著熱鬧非凡的民間藝術表演。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等各種社火表演,表演隊伍從大伾山東山大石佛至浮丘西山碧霞仙子延綿數十里。

這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縣城

踩高蹺

小時候每次過年後,就鬧著讓父母帶自己去廟會。當時由於年齡小,所以都是坐在父親的肩頭,從東山到南山從來不記得父親說過累。自己上高中的時候經常從東山走到西山,但是每次走到一半時就已經腳痛的不想走了。其實自己小時候去廟會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看那些社火表演,而是那十里路上的各種商販。每個廟會都少不了那些商販,賣什麼刀槍棍棒斧鉞鉤叉的(當然是木製),賣各類的泥玩的,賣各種電動玩具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玩具是一把鐵製的寶劍(沒有開刃的),長有一米二,寬半公分,木製的劍鞘,刷上一層紅漆,兩條栩栩如生的龍纏繞在劍鞘上,在劍柄的附近刻有鎮宅兩個字。因為當時自己要獨自睡在樓上了,所以買來之後父母就將這柄劍放在了我的床頭,它一直陪伴我度過了無數個夜晚。也許是心理的作用,每次我躺在自己的床上總是誰的那麼香甜安穩,一夜無夢到天明。雖然它現在已經鏽的不成樣子了,但是我仍然捨不得丟棄,因為它是我走向獨立的一個見證。

這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縣城

紅纓槍

大伾山

說起浚縣,就必須要說大伾山。大伾山位於浚縣城東,故又稱之為東山。大伾山系太行餘脈,東西寬0.95公里,南北長1.75公里,面積約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叢山中的峻嶺,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所以顯得尤為突出。

這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縣城

大伾山

古語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大伾山雖然不高,但歷史底蘊卻很豐厚,並且有各種神話人物的傳說。山上現存道觀佛寺建築群7處,名亭8座,

石窟6處,各式古建築138間,摩崖碑刻460餘處,更有中國北方第一大佛之稱的東山大石佛,又稱“八丈佛爺七丈樓”。相傳大石佛始建於北魏時期,佛高八丈,當時黃河流於大伾山腳下,每到雨季常會洪水氾濫,故雕石佛以鎮之。大石佛倚山鑿就,高與崖齊,整軀為岩石,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裝飾。大石佛結跏趺坐,面方頰圓,略呈梯形,形似彌勒佛像。目平視,唇緊閉,表情莊嚴。兩肩立挺,脖頸較長,在三道肉領。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舉。當然大伾山上除了大石佛還有很多的名勝古蹟,如呂祖祠、恩榮坊、壺天道院、張仙洞、純陽洞天、興國寺、天寧寺、摩崖石刻、太極宮、陽明書院等多處歷史古蹟。大伾山於1987年成為河南省首批公佈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浚縣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伾山是佛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保文物,屬國家AAAA級景區。

這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縣城

大石佛

浮丘山

浮丘山位於浚縣縣城西南,故又稱南山,系太行山餘脈。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0.65公里,面積0.98平方公里,海拔103米,相對高程45米。浮丘山與大伾山隔城相望,綽約多姿,妙景無窮,因山傍衛水勢如行舟,故有“浮丘”之美稱。山上目前有國保級文物唐代開鑿的千佛洞,內有浮雕造像千尊,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為石雕藝術珍品,明代建起的碧霞宮,大氣恢弘,為明代建築藝術佳作,系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宮中供奉泰山神碧霞元君而揚名四方。

浚縣古城牆

浚縣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多次重修擴建,古城才漸趨完整。解放後,原城門、城樓及大部分城池被拆除,現僅存沿衛河一段古城牆、姑山南側古城牆遺蹟等幾處。最近今年,古城牆經過了修復與保護,逐漸成為了浚縣的新的標誌性建築群,並且吸引了多方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這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縣城

古城牆

浚縣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雖然它不繁華,但是它充滿了歷史人文的氣息;雖然它地域不夠遼闊,但是它依山傍水;雖然它經濟不夠發達,但是人們卻是淳厚朴實。

我的高中就讀於浚縣一中,學校坐落於大伾山腳。每次從學校望向大伾山,雖然它沒有泰山那麼的巍峨挺拔,但是卻有著另一番的滋味在裡面。每到放學或者週末,和幾個好友或者一起上山遊玩,或者到城中吃一份非常實惠面,或者到學校旁邊的書店看一天的書。在這座城市裡,不僅有我童年快樂的回憶,更有我青春奮鬥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