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的家人周三凌晨发表声明,证实霍金教授在英格兰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这一消息令人震惊哀伤,但必须得承认,隐约中我也有一丝崇敬的宽慰。

一个21岁就被诊断为渐冻症(ALS)的人,竟然坚强地活到了超出平均年龄的76岁寿数。这样的人,一定是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心气和生命力。

他的曲折而充满戏剧性的经历,他留给后人的那些探索宇宙边界的伟大思考,此时都早已令他不枉此行。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作为一个文科生,外加一个电影博主,我没有能力去探讨他的思想。但好在,我们还有机会从电影中,稍稍窥探他的经历,去故事中,领略他传奇的一生。

《万物理论》是一部关于斯蒂芬·霍金早年生活的传记电影。而我更乐意将它看做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电影。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影片像一个最平凡的爱情故事那样展开,在一场大学里的新生派对上,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然后是最自然的展开,两个名校高材生,一文一理,在思想交流中越发惺惺相惜,每次交流都仿佛聊着一辈子最有趣的天。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然后,他们拥有了那种最让人迸发出荷尔蒙的时刻,或是晚会,或是烟火,互诉衷肠,心中确定下对彼此的心意。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二人在湖上亲吻,镜头慢慢拉远。这几乎就像是一个完美爱情故事的结尾。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镜头外的人们,却毫不意外地因这一幕感受到一丝哀伤,因为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事情的发展。然而,这正是这电影唯美而深刻之处:那时那刻的霍金和简,也正深深陶醉在他们自己的童话故事里,他们深爱彼此,他们年轻聪明,前途无量,自然毫不怀疑自己将会过上平凡而又卓越的人生,长长久久地幸福下去。

但生活却不总是合家欢电影,或是大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就在霍金找到自己的爱情,还有未来研究方向的时候,他狠狠地摔倒了。而绊倒他的,是赠他渐冻症的顽劣命运。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我们总说,如果没有黑暗,那么光明毫无意义;如果没有痛苦,那么爱情和生命的意义也无以彰显。

但即便我们为他们送上无数的赞誉,却没有人敢说自己真的能够体会,当霍金听到医生告知他渐冻症的病情和预期的寿命,当他体会到对身体的控制力一点点流失,当简知道自己深爱的男人患上了不可逆的顽疾时,他们真实的心境。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我们总是以仰视名人伟人的眼光去看待霍金这样的人,但《万物理论》却是用平视,甚至是代入进他生命的方式,在重述他所经历的一切。在那些细腻的镜头里,作为观众,也不由地体会到一阵切身感。

那是疼痛、那是沮丧、那是绝望,那又是如暗夜里星光般的乐观,不断地生命意义的找寻,一万次无声地喊出“我还要活着!”

很多文章告诉我们,霍金的伟大并不是体现在他的学科研究上,而是体现在他孜孜不倦地科普工作上,总是殷切而衷情地向你解答“宇宙是什么”,“人类将往哪儿去”等等的终极问题。

电影的最后,有极其意味深长的一幕,在他成名后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有人向他提问:“你说过你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那么你有对你有帮助的人生哲学吗?”

他在做出回答前,第一排的姑娘手上的笔落到了地上,于是他出现了一幕遐想:他的手臂伸展开,他的腿也重新伸直,他站起来为那位姑娘捡起笔。

现实中,他依然坐在轮椅上,充沛而坚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最终霍金是否相信上帝的存在,但对我而言,他的存在,已经是足够强大的关于世界奇妙的证明:当生命坍缩成那样一具蜷缩纤弱不受控制的躯体,那敏锐双目后却能够凝集思索整个宇宙的力量。

而这,或许是世间能够见证的,最美妙的奇迹之一。

《时间简史》的那个霍金或许很远,但《万物理论》的他却很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