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暗示,能讓你走得更遠

積極暗示,能讓你走得更遠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偶遇幾年不見的朋友,簡單聊過之後,感覺TA好像和以前有些不同,究竟哪裡不同,一時又說不上來。

這大概就是對那句出自電影《卡薩布蘭卡》的臺詞「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最直觀的感受吧!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或許可以從俄羅斯心理學家巴普洛夫那裡尋得答案,他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心理學將「暗示效應」描述為:人或環境以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些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人是社會性動物,群居是我們重要的社會屬性之一,基於這一屬性,我們不可避免地身處各種關係中。

以自己為圓心畫一個圈,圈內是我們的親密關係,向外關係依次弱化,對我們的影響呈遞減走向。

無論圈內圈外那些具體的名字如何變化,這個結構都將一直伴隨我們。

處於圈內的親密關係,包括但不限於:伴侶、親子、朋友……其暗示作用對個體影響最大。

如何思考親密關係

這裡以伴侶關係為例。

成長型思維模式

聽說一對伴侶從沒吵過架,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羨慕?懷疑?試著拒絕這種下意識的反應,別羨慕不吵架的伴侶,也別懊惱自己和伴侶間時常講急眼,試著用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來看待這個問題。

受成長經歷、文化教育、周遭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觀念意識、眼界格局各不相同,身處親密關係中的雙方,產生摩擦是正常的情況,不妨想想:爭論中是不是有一些平時難以言說的信息,揭示著當事人的真實想法,如果有,它就是一次以爭吵為形式的有效溝通,雙方通過爭吵,交換有效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親密關係,相信通過磨合,這段關係會變得更合拍、順心、舒適……

親密關係中,紛爭是走向和諧的中間站點。

抱著學習的心態

身處親密關係中的雙方,不會吝嗇向對方傳授經驗,不要羞於請教,這是學習的好機會,大到分析問題的思路,小到生活小訣竅,在彼此分享中,收穫滿滿。

生命旅程裡的合夥人,彼此成就

伴侶間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為彼此共同的家,出一份自己的力。比起帶著虧欠心費神地算計著誰欠誰更多、誰比誰付出的多,更有效的做法是:節省有限的注意力,用來自我提升,目標緊盯:我能如何讓這個家變得更好?

從這幾個方面思考,不斷產生或接收這樣的積極暗示,會收穫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除伴侶關係外,這些思考方向也可以遷移到別的親密關係中。

位置稍遠的社會關係,包括但不限於同學、同好、合作伙伴……其暗示作用對個體的影響受距離、頻次、作用力等因素制約呈遞減走向。

如何思考社會關係

分清主次

明確那些現階段不得不身處其中的關係,不讓其佔用自己過多的注意力,以能保持平衡為判斷標準。

應在能使彼此共同成長的關係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並不斷垂直延伸下去。自我精進有兩方面顯而易見的好處:

◎ 「專業能力+協調能力」在未來競爭中的優勢

◎ 「常量+變量」,遊刃有餘地面對複雜多變的互聯網時代

遠離「噪音」

不喜歡聊八卦,可週圍的人熱衷聊明星八卦、家長裡短,怎麼辦?

保持距離,去找不聊這些話題的圈子。

喜歡閱讀和寫作,可週圍沒人看書更沒人寫作,怎麼辦?

創造條件,去找閱讀和寫作的圈子。

那麼,該如何尋找這些合心意的積極暗示呢?

主動出擊,順藤摸瓜

拿閱讀來說,如何在書海中找到自己喜歡閱讀的類型?

可以利用閱讀網站,從分類中尋找,對於感興趣的書名,查看多個網站綜合評分,決定是否閱讀;

也可以在專業網站上看書單,結合書籍綜合評分,挑到高質量、合心意的書;

還可以通過社交平臺找到同好,得到推薦書單;

另外,看看同作者不同的作品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甚至,可以在讀過的書籍末尾找到延伸閱讀推薦。

只要有心,一定能將自己放進合心意的積極暗示中。

吸引力法則

《秘密》的作者朗達·拜恩在書中對吸引力法則進行了如下描述:

振動頻率相同的事物,會互相吸引且引起共鳴,每一種思想都有一種頻率,當我們在重複思考一個想法或這個想法經常出現在腦海中時,我們就是在對整個宇宙發出帶有磁性的信號,這種信號會將頻率相同的事物吸引過來。

當我們有意識地將自己放在積極暗示中的時候,可能也發出了一種帶有磁性的信號,相信這種信號會被頻率相同的事物接收,使我們長期處在積極暗示中。

人是唯一能夠接受暗示的動物,我們和周圍的人或有意或無意地時刻進行著暗示交換,彼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對方,我們不知不覺被改變,它可以導向更好的地方,也可能導向更深的黑暗。

一段好的關係,能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依靠的就是這種積極暗示的力量,重視並利用這種力量,讓自己和關係網中的個體都變得更好。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