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機械不再依靠德國,這家公司百億創新,造出一輛“千噸巨獸”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的機械研發方面有兩大難題:第一個是巨型機械,例如巨型挖掘機,類似“爬行者運輸機”(美國航天局的產物,總重8100噸),這些不僅僅是鋼鐵結構就可以做出來的。越是大型設備第一研發成本高,而且用途比較侷限。只能在特定的場景下使用,所以導致了研發出來使用幾率也很小,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一旦到了必須要使用巨型機械的時候,如果沒有,那就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重型機械不再依靠德國,這家公司百億創新,造出一輛“千噸巨獸”

第二類是精細加工,例如複寫筆的筆芯,國產設備做出的鋼芯在前些年總有筆墨下水不流暢,筆墨印記不夠均勻等。大多數廠商都是依靠進口(當然這個目前技術已經解決),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精細激光工藝上,跟日本韓國相比,技術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就像芯片一樣,華為從2G就開始發力,一直到5G時代才開始跟高通旗艦芯片相提並論,研發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那麼本文就來講述一下,這家公司在重型機械上面的研發之路。

重型機械不再依靠德國,這家公司百億創新,造出一輛“千噸巨獸”

在上世紀70年代,德國已經研發了一輛bagger-288的巨型挖掘機,長200多米,寬90米,10個挖掘鬥(可切換切割、剷鬥等),是德國花費5年,上億美元研發出來的巨型設備,但是因為這個機器雖然挖掘力度大,但是時速很慢(600米/小時),而且因為體型笨重,對於地形比較惡劣的環境下還是難以工作,所以如何研發出來體型夠大。又能夠保持一定的行進速度,同時還能夠應對複雜的環境呢?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技術創新,但是面對歐洲國家對於巨型設備技術的封鎖,如何突破成為一個難題。

重型機械不再依靠德國,這家公司百億創新,造出一輛“千噸巨獸”

1995年左右,挖掘機市場開始發展迅速,這個時候,不管是徐工、柳工、還是太原重工都在向挖掘機市場的研發努力,但是同樣是挖掘機,這其中的技術差距也很大。例如:是研發承載量在百噸以下的作為主流,還是百噸以上的作為主力呢?這是一個分水嶺,百噸以下的就需要產量的提升,以及出口來提高銷售。而百噸以上的則需要研發和更大的研發投入,而太原重工選擇的是重點研發百噸級以上的巨型機械設備。而在1995年,鬥輪挖掘機的負載還在百噸以下,而國內使用百噸以上所有的都是來自於進口,太原重工就自主研發出來了125噸級+3100m3/h的挖掘機。

重型機械不再依靠德國,這家公司百億創新,造出一輛“千噸巨獸”

在1997年,研發出1.8米直徑的穿孔機,而且在建造三峽大壩的時候,貢獻出了1200T橋機,在2000年的時候,研發的橋機已經不再單單是國內最大,不再需要依靠德國技術,而且成為了全球起重量最大的橋機。到了2000年以後,太原重工才在近20年的趕超中,達到了第一項世界之最。而隨後也一發不可收拾,2005年研發路面起重重量高達480噸,而太原重工在2010年-2012年之間又花費了上百億研發經費,研發出了全球最大的挖掘機之一:WK-75,高8層樓,自重2000噸,標準負載800噸,最大負載上千噸。為“國之重器”而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