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人:邊組建邊應急,兩手抓兩促進

2018年全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實現了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三個下降”,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實現未發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別重大事故。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災情較過去5年均值明顯偏輕,其中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59%、78%和34%。

而2018年夏,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入汛以後,颱風“瑪莉亞”,山東壽光洪澇災害,颱風“山竹”和金沙江、雅魯藏布江堰塞湖等自然災害接踵來襲。危害面積大,涉及群眾多,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如何應對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急管理部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一份令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其中,颱風“山竹”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與路徑相似、強度相近的其他颱風相比,均為最少。

掛牌伊始便進入應急狀態

每一個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以創新思維探索解決,以強有力的措施作保障

應急管理部掛牌之初,部黨組書記黃明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組建應急管理部不是哪一個單位改名字、換牌子,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脫胎換骨,要優化整個組織結構、應急體系、管理機制,研究內設機構設置,不搞簡單“物理相加”,必須起“化學反應”,努力把分散體系變成集中體系,把低效資源變成高效資源,全面提升國家應急管理綜合能力和水平。

應急管理部整合了原來11個部門的13項職能,涉及2支部隊近20萬名官兵轉制。

可是,如何將11個部門的幹部凝聚在一起,打造一支信念堅定、能打硬仗的幹部隊伍?如何切割與相關部門“防”與“救”的職責,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如何構建新的防範救助工作機制,形成新部門的新優勢……

每一個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以創新思維探索解決,以強有力的措施作保障,大膽改革,細心求證,用實踐檢驗自己的“應急”之路。

邊組建邊應急,應急管理部推動改革與業務建設互促共進。

應急管理部一掛牌,就進入了“應急”狀態:全面啟動應急值守,部領導帶頭,每天24小時輪流在崗值守,一旦遇到突發重特大安全事故或自然災害,第一時間作出響應;研究制定應急管理部應急預案,明確系統如何操作運行,確保應急響應救援有序有力有效;抓緊實現應急信息互聯互通,儘快把相關部門的應急信息接入應急管理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抓緊規劃建設全國統一的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在應急響應時形成高效聯動的整體合力。

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刻準備著

應急管理部自上而下,人人在狀態,時刻準備著,讓應急救援有序有效地進行著

實戰是檢驗隊伍戰鬥力的唯一標準,災害事故應急救援是檢驗應急救援水平的唯一標準。2018年汛期的應急救援,是對應急管理部最大的考驗,也是最嚴格的檢驗。

2018年汛期,洪澇、颱風等自然災害多發,多地災情嚴重,但應急管理部應對有力有序有效。有人評價,這些得益於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的建設。

即將進入汛期時,應急管理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居安思危,超前謀劃,從最壞處著想,往最好處努力,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

2018年6月8日,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發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各省級煤礦安全監察局,有關中央企業,各國家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加強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應急準備。

超前的準備工作,為應對即將來襲的颱風、洪澇災害贏得了時間。

應對臺風和洪澇災害,應急管理部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有條不紊、周密全面,協同作戰、上下聯動,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心上。

2018年7月9日,颱風“瑪莉亞”即將來襲,應急管理部預警會商,超前研判災情,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並組成工作組儘快趕往有關省份,指導應急救援工作;7月11日上午,黃明與應急管理部前方工作組、閩浙贛省級消防總隊等進行視頻連線,提出工作要求;7月12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福建、浙江、江西3省緊急下撥中央財政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1.8億元……應急管理部自上而下,人人在狀態,時刻準備著,讓應急救援有序有效地進行著。

在應急救援中接受最嚴格檢驗

應急管理人在2018年經受住了最真實、最嚴格的考驗,各項應急機制得到了最有力的檢驗和證明

2018年8月18日、19日,山東壽光多地連降暴雨,發生大面積洪澇災害。應急管理部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機制,先後派出2個工作組趕赴災區,5836名消防戰士參戰,營救群眾204人,搜救失聯人員2名,在61個村莊、14個重點區域清理淤泥6.52萬立方米。“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

2018年10月,金沙江、雅魯藏布江堰塞湖接踵而至,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氣象局、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等單位建立應急聯動處置機制,做好轉移安置避險群眾、排查周邊地質災害隱患、排除堰塞湖險情等工作……

始終繃緊神經,為黨和人民當好“守夜人”,應急管理部制定了本部應急預案、8個災種的響應工作手冊和6個具體保障機制,隨時做好打硬仗的準備;突出重大活動、重大工程、重點部位、重要時段建立災害事故風險防控機制,建立了防颱風專題會商機制,探索形成了國家級應急響應救援扁平化組織指揮模式、防範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一個窗口”對外的信息發佈模式、一套行之有效的搶險救援技戰術打法和在搶險救災一線加強黨的建設的有效模式。

烈火見真金。邊組建邊應急,兩手抓兩促進,應急管理人在2018年經受住了最真實、最嚴格的考驗,各項應急機制得到了最有力的檢驗和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