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卻悄然而來

樓市經歷狂熱後,迎來了冷卻期。2019年的樓市,並沒有如往常一樣迎來回溫,整個市場依然冷清有餘。

於是,地產供應過剩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大家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卻悄然而來

那麼事實又是如何呢?

在大部分人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在2018年卻悄然席捲中國商業地產市場。

2018年外資在商業地產上的投資激增62%,達到780億元人民幣(約合91億美元),創下自200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上海佔據了半壁江山,而黑石集團和新加坡開發商凱德置地成為最大的兩個買家。

在大家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卻悄然而來

近日,凱德集團宣佈與淡馬錫達成交易,以110億新元收購其附屬公司星橋騰飛旗下兩家全資子公司的所有股份。交易完成後,凱德集團在新加坡和中國的管理資產將分別增長40%和9%,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將達到482億新元,佔比集團管理資產的41%。更有消息指出,凱德集團將與一家非關聯第三方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斥資27.52億元收購上海浦發大廈約70%面積,涉及建面約4.2萬平方米。收購完成後,凱德在中國12個一二線城市將擁有或管理25個辦公樓項目。

在大家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卻悄然而來

外資在上海商業地產領域的大宗交易“風生水起”,而在深圳,高力國際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前11月深圳共錄得16個大宗交易記錄,總交易額200億元左右。與北京、上海和廣州相比,外資在深圳大宗交易的佔比較少,2018年外資的佔比僅為2.6%。據悉,2018年上半年福田中心區國際商會中心4個樓層的成交,成交額僅為5.2億元,但此次交易被許多機構視作深圳近年來真正意義上的外資機構投資者進入深圳市場,具有標誌性意義。

在大家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卻悄然而來

其實,從全國範圍來看商業地產正在出現過剩,存量改造和提升等現象。在去年年底發佈的《中國商業地產市場年報》中,中指院指出,2018年的中國商業地產整體表現回落,供應過剩壓力仍存。2018年商業地產在投資、新開工和銷售面積均出現同比下降,這預示著商業地產告別粗放的增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已經來臨。

在大家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卻悄然而來

有分析人士表示,國內投資者對於商業市場其實也非常活躍,但由於去槓桿的原因,融資槓桿上升以及融資難度加大,外資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這兩年商業地產似乎又有新的市場信號,尤其是大城市的商業地產投資機會依然較大。對於一些外資機構來說,過去幾年地產投資力度不大,部分機構還出現拋售項目的做法,所以資金面相對寬裕,加之商業地產證券化的金融政策支持,這樣也會帶來商業地產投資的上升。

在大家對樓市失去信心時,外資卻悄然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