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農村人對兒子的執念讓不少大城市年輕人大惑不解,往往被歸結為農村人愚昧,重男輕女,認為男的才能繼承香火。而“聰明”的大城市小資青年們認為,男女都一樣傳遞DNA,農村人就是太愚蠢不懂科學,所以才一定要兒子。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然而兒子僅僅是傳遞DNA那麼簡單嗎?這些“聰明人”壓根沒注意到男女的一個根本性區別:男的能拿武器打仗。就算是當代,全世界參與戰爭的人類依然是男性佔絕對數量。

兒子少的家族都滅絕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有“王朝週期律”。過一段時間就會天下大亂,直到新的王朝建立。不過有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王朝每次更替,都伴隨著人口大滅絕。例如漢朝巔峰時期的人口有五千萬,到了三國時期樂觀的估計也只有一千多萬。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這是近代人畫的流民圖,古代的流民比他們更慘

這三千多萬的差值去了哪裡?答案是隨著動亂的綿延,生存越來越難,那三千多萬人口滅絕了。

哪些人能從動亂中存活下來?有自保能力的人。動亂時期,各路草頭王如過江之鯽,經過你生活的地方,你要是毫無武力,搶你沒商量。你要是有一定武力,他們攻打要付出較大代價,那就可以給一點糧食就打發走。要是你武力很強,你不光不用交出部分糧食,甚至能搶他們的糧食。

但自保能力絕不是會武藝就行,需要的是強大的組織,把人們凝聚起來。中國古代的組織性大部分來自於家族,只有大家族才能組織起來抵抗各路草頭王。什麼是大家族?最大的標誌就是男丁多,人多力量大。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就是這些看起來很土的儀式和信念,把人們團結在一起

所以當我們看五胡亂華時期石勒、慕容垂等人的傳記的時候,會不斷出現他們進攻“塢堡”的記載。這些塢堡就是當時還能組織起來的大家族。當時北方已經動亂很久了,沒有大家族的塢堡作為依託的人,早就死光了。只有攻打這些塢堡才能獲得糧食和壯丁。塢堡就類似於城堡,明清時期生存壓力較大的福建客家人還建了不少,現在去那邊旅遊都能看到。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身處於這樣的環境中,生兒子就是為家族做貢獻。不生兒子就是從家族佔便宜,大家對你就會白眼相加。

兒子多的才能在亂世活下來

南北朝的歷史離現在太過久遠,缺乏詳細記載。中國最近一次席捲基層的大動亂是太平天國(軍閥、日本和國共內戰並沒有席捲基層,所以人口一直在高速增長),死了上億人口。由於離現在時間很近,大量記載都保留了下來,所以能看的很清楚。

劉銘傳是我家鄉合肥的名人,他年輕時候的經歷就是典型的亂世求活。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悍將劉銘傳

劉銘傳的父親劉惠有幾十畝地,合肥農業條件很好,梅雨帶雨熱同期,水田能種水稻,產量比麥子高不少,水塘還能養魚,也算是魚米之鄉,有幾十畝地的人家生活條件不算差。劉惠養了六個兒子,最小的是劉銘傳。

然而當時滿清已經走過了快兩百年,集權加官僚的統治模式病入膏肓,就算劉銘傳這樣的家庭,也沒法安寧的享受田園之樂。為了生活,劉銘傳不到二十歲就去販私鹽,這段經歷為他以後帶領劉氏家族度過風雨打下了基礎。

1851年太平天國從廣西起步,一路經湖南、湖北打到了安徽。本來還能勉強度日的合肥鄉村,一下子炸了,日子沒法過了,活不下去只能搶,一時間亂匪如麻。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此時劉氏宗族為了能活下去,就需要想應對策略。想來想去就找到了劉銘傳,因為他做過私鹽販子,是個敢刀口舔血的人物。當時有另一個家族辦了團練(其實就和劉氏一樣,抱團拿起武器保護自己搶別人),這個團練找其他家族收錢,被劉銘傳一刀砍了。劉氏宗族這下確認劉銘傳就是那個能帶領他們的人。

劉銘傳帶著他們在合肥西面的大潛山一帶修起來寨子,在此結寨自保。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結寨自保是寄希望於戰亂很快就會過去,生活又可以恢復從前。但這次動亂持續了十多年,根本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原先的非常態變成了新常態,劉氏宗族需要找一個靠山。他們考慮過太平天國,但最終還是被有朝廷背景的李鴻章招攬了。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大清背鍋匠李鴻章

其實李鴻章的淮軍,裡面大部分領袖人物的經歷都和劉銘傳相似,亂世依靠家族辦團練自保,之後被李鴻章招攬,跟隨李鴻章南征北戰成了大人物。

當兵打仗難道不是去做炮灰?

有人會懷疑,難道跟著劉銘傳去當兵打仗不是做炮灰?沒錯,打仗就會死人,敗了還死很多人。但沒有去打仗的人,存活幾率更小,天下大亂的時候,反而是拿槍打仗的人存活概率最大。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如果劉氏家族不是有很多男丁,能組織起來寨子嗎?如果沒有寨子,李鴻章怎麼會看得上他們?李鴻章看不上他們,他們最多就是一股小土匪,隨時會被官軍或者另一股土匪或者太平軍乾死。

所以能投靠李鴻章是劉氏家族的機遇,而這個機遇的基礎,就是劉氏家族男丁多,能組織起武力。這些人後面跟著劉銘傳打仗,劉銘傳照顧他們,他們死掉的幾率比留在家鄉合肥藏進山裡要小得多。更不要說淮軍出名後,他們家鄉還倖存的親人再也沒人敢動了。

在亂世打仗當炮灰,也不是人人有資格的,有自己家族領袖罩著的炮灰和真正的炮灰又不一樣。

就是做反賊,也是兒子多的家族才能做

同樣是安徽人,皖北阜陽的張樂行張氏家族,和劉銘傳走上了不一樣的路。張樂行和劉銘傳早年經歷相似,年紀輕輕就走江湖,販私鹽開賭場。動亂一起,家族為了生存,聚集在他的周圍,形成了捻軍,不過他們沒有投靠李鴻章,他們選擇了和太平天國合作對抗朝廷。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捻軍張樂行

張樂行的隊伍核心人員是他們張氏家族和姻親家族的成員,所以他們的隊伍雖然很土,像流民軍一樣,但有凝聚力,凝聚力往往就等於戰鬥力。

後來捻軍在他的侄子張宗禹帶領下,殺死了著名的蒙古王爺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王爺是最後一支完全屬於滿清貴族掌握的力量,僧王死後,滿清只能依賴湘軍、淮軍等漢人軍隊,統治逐漸瓦解。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張宗禹之墓,失敗後逃到滄州隱居下來,死在當地

張宗禹的捻軍失敗後,張家遭到了朝廷屠殺,整個家族沒有幾個男丁活下來。

但是,就算是失敗了的反賊張氏家族,也比那些小家小姓好。小家小姓早在各路勢力的拉劇中被搶個精光,老弱婦孺不是被殺死就是餓死,活下來的幾率極小。

農民想生兒子,說明傳統對他們還有影響,農民雖然說不清道理,但知道傳統沒錯。傳統是那些倖存的大家族的有識之士創造的,他們告訴家族裡的人,要儘量生兒子,於是形成了傳統。

所以,農民為什麼要生兒子?為什麼生了一個還想生?因為兒子少的家族早就滅絕了。不要以為歷史已經結束,進入了新時代,滿清中期內地的臣民們也一樣有此幻覺。但歷史不會終結,總會在人們不經意間打個轉又回來。

大城市和江南人鄙視“黃泛區”,嘲笑這些地方的人愚昧土老帽,寧可家被拆掉牛被牽走也要生兒子。然而,當下次動亂到來的時候,這些沒有家族兄弟的人,全都只配做兩腳羊。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只有還保持一部分生殖文化的“黃泛區”的人,才有可以肩並肩、背靠背的宗族兄弟,才能出張樂行、劉銘傳這樣的人物,只有這樣的人物才能帶領家族度過動亂。

農村人為什麼一定要養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