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农村人对儿子的执念让不少大城市年轻人大惑不解,往往被归结为农村人愚昧,重男轻女,认为男的才能继承香火。而“聪明”的大城市小资青年们认为,男女都一样传递DNA,农村人就是太愚蠢不懂科学,所以才一定要儿子。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然而儿子仅仅是传递DNA那么简单吗?这些“聪明人”压根没注意到男女的一个根本性区别:男的能拿武器打仗。就算是当代,全世界参与战争的人类依然是男性占绝对数量。

儿子少的家族都灭绝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有“王朝周期律”。过一段时间就会天下大乱,直到新的王朝建立。不过有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王朝每次更替,都伴随着人口大灭绝。例如汉朝巅峰时期的人口有五千万,到了三国时期乐观的估计也只有一千多万。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这是近代人画的流民图,古代的流民比他们更惨

这三千多万的差值去了哪里?答案是随着动乱的绵延,生存越来越难,那三千多万人口灭绝了。

哪些人能从动乱中存活下来?有自保能力的人。动乱时期,各路草头王如过江之鲫,经过你生活的地方,你要是毫无武力,抢你没商量。你要是有一定武力,他们攻打要付出较大代价,那就可以给一点粮食就打发走。要是你武力很强,你不光不用交出部分粮食,甚至能抢他们的粮食。

但自保能力绝不是会武艺就行,需要的是强大的组织,把人们凝聚起来。中国古代的组织性大部分来自于家族,只有大家族才能组织起来抵抗各路草头王。什么是大家族?最大的标志就是男丁多,人多力量大。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就是这些看起来很土的仪式和信念,把人们团结在一起

所以当我们看五胡乱华时期石勒、慕容垂等人的传记的时候,会不断出现他们进攻“坞堡”的记载。这些坞堡就是当时还能组织起来的大家族。当时北方已经动乱很久了,没有大家族的坞堡作为依托的人,早就死光了。只有攻打这些坞堡才能获得粮食和壮丁。坞堡就类似于城堡,明清时期生存压力较大的福建客家人还建了不少,现在去那边旅游都能看到。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生儿子就是为家族做贡献。不生儿子就是从家族占便宜,大家对你就会白眼相加。

儿子多的才能在乱世活下来

南北朝的历史离现在太过久远,缺乏详细记载。中国最近一次席卷基层的大动乱是太平天国(军阀、日本和国共内战并没有席卷基层,所以人口一直在高速增长),死了上亿人口。由于离现在时间很近,大量记载都保留了下来,所以能看的很清楚。

刘铭传是我家乡合肥的名人,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就是典型的乱世求活。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悍将刘铭传

刘铭传的父亲刘惠有几十亩地,合肥农业条件很好,梅雨带雨热同期,水田能种水稻,产量比麦子高不少,水塘还能养鱼,也算是鱼米之乡,有几十亩地的人家生活条件不算差。刘惠养了六个儿子,最小的是刘铭传。

然而当时满清已经走过了快两百年,集权加官僚的统治模式病入膏肓,就算刘铭传这样的家庭,也没法安宁的享受田园之乐。为了生活,刘铭传不到二十岁就去贩私盐,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带领刘氏家族度过风雨打下了基础。

1851年太平天国从广西起步,一路经湖南、湖北打到了安徽。本来还能勉强度日的合肥乡村,一下子炸了,日子没法过了,活不下去只能抢,一时间乱匪如麻。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此时刘氏宗族为了能活下去,就需要想应对策略。想来想去就找到了刘铭传,因为他做过私盐贩子,是个敢刀口舔血的人物。当时有另一个家族办了团练(其实就和刘氏一样,抱团拿起武器保护自己抢别人),这个团练找其他家族收钱,被刘铭传一刀砍了。刘氏宗族这下确认刘铭传就是那个能带领他们的人。

刘铭传带着他们在合肥西面的大潜山一带修起来寨子,在此结寨自保。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结寨自保是寄希望于战乱很快就会过去,生活又可以恢复从前。但这次动乱持续了十多年,根本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原先的非常态变成了新常态,刘氏宗族需要找一个靠山。他们考虑过太平天国,但最终还是被有朝廷背景的李鸿章招揽了。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大清背锅匠李鸿章

其实李鸿章的淮军,里面大部分领袖人物的经历都和刘铭传相似,乱世依靠家族办团练自保,之后被李鸿章招揽,跟随李鸿章南征北战成了大人物。

当兵打仗难道不是去做炮灰?

有人会怀疑,难道跟着刘铭传去当兵打仗不是做炮灰?没错,打仗就会死人,败了还死很多人。但没有去打仗的人,存活几率更小,天下大乱的时候,反而是拿枪打仗的人存活概率最大。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如果刘氏家族不是有很多男丁,能组织起来寨子吗?如果没有寨子,李鸿章怎么会看得上他们?李鸿章看不上他们,他们最多就是一股小土匪,随时会被官军或者另一股土匪或者太平军干死。

所以能投靠李鸿章是刘氏家族的机遇,而这个机遇的基础,就是刘氏家族男丁多,能组织起武力。这些人后面跟着刘铭传打仗,刘铭传照顾他们,他们死掉的几率比留在家乡合肥藏进山里要小得多。更不要说淮军出名后,他们家乡还幸存的亲人再也没人敢动了。

在乱世打仗当炮灰,也不是人人有资格的,有自己家族领袖罩着的炮灰和真正的炮灰又不一样。

就是做反贼,也是儿子多的家族才能做

同样是安徽人,皖北阜阳的张乐行张氏家族,和刘铭传走上了不一样的路。张乐行和刘铭传早年经历相似,年纪轻轻就走江湖,贩私盐开赌场。动乱一起,家族为了生存,聚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捻军,不过他们没有投靠李鸿章,他们选择了和太平天国合作对抗朝廷。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捻军张乐行

张乐行的队伍核心人员是他们张氏家族和姻亲家族的成员,所以他们的队伍虽然很土,像流民军一样,但有凝聚力,凝聚力往往就等于战斗力。

后来捻军在他的侄子张宗禹带领下,杀死了著名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王爷是最后一支完全属于满清贵族掌握的力量,僧王死后,满清只能依赖湘军、淮军等汉人军队,统治逐渐瓦解。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张宗禹之墓,失败后逃到沧州隐居下来,死在当地

张宗禹的捻军失败后,张家遭到了朝廷屠杀,整个家族没有几个男丁活下来。

但是,就算是失败了的反贼张氏家族,也比那些小家小姓好。小家小姓早在各路势力的拉剧中被抢个精光,老弱妇孺不是被杀死就是饿死,活下来的几率极小。

农民想生儿子,说明传统对他们还有影响,农民虽然说不清道理,但知道传统没错。传统是那些幸存的大家族的有识之士创造的,他们告诉家族里的人,要尽量生儿子,于是形成了传统。

所以,农民为什么要生儿子?为什么生了一个还想生?因为儿子少的家族早就灭绝了。不要以为历史已经结束,进入了新时代,满清中期内地的臣民们也一样有此幻觉。但历史不会终结,总会在人们不经意间打个转又回来。

大城市和江南人鄙视“黄泛区”,嘲笑这些地方的人愚昧土老帽,宁可家被拆掉牛被牵走也要生儿子。然而,当下次动乱到来的时候,这些没有家族兄弟的人,全都只配做两脚羊。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只有还保持一部分生殖文化的“黄泛区”的人,才有可以肩并肩、背靠背的宗族兄弟,才能出张乐行、刘铭传这样的人物,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带领家族度过动乱。

农村人为什么一定要养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