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貴人扶持需三個條件,有一技之長,能抓住機遇,情商高人品實

《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的語錄體著作。作者洪應明,這本書在成書後,四百年歲月中默默無聞,乾隆編纂《四庫全書》 對此書沒有收錄。可是《菜根譚》在近代成了家庭養成教育的必讀課本。怎麼火起來的?無從考證!就說說這本書名的來歷吧,“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解讀起來很簡單,人需要有堅韌的品質,能夠適應外在的環境,鍥而不捨的努力,豁達開朗,終究會有所成就!(碧海真空月如水原創文章)

想要貴人扶持需三個條件,有一技之長,能抓住機遇,情商高人品實

商人喜歡她專業的成功

今天就說說“棲守道德,毋阿權勢。”原文是這樣的!“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這句話的含義很深,難以從字面的意思解讀。

想要貴人扶持需三個條件,有一技之長,能抓住機遇,情商高人品實

人可以選擇怎麼活,卻無法選擇出身,有些人出生就在岸邊,有些人一生都在溫飽線上掙扎求存。可是,無論任何人,要想突破自己的侷限,幹出一番事業,都需要機遇和貴人的提攜,社交是關鍵一環,沒有達人的提點和賞識,很難有事業的突破!這是我們必需面對的現實,中國人總結為,想學做事,先學做人!西方人解釋這種現象叫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古代學徒,前三年是不教手藝的,就是為了磨礪品行,學會做人!

想要貴人扶持需三個條件,有一技之長,能抓住機遇,情商高人品實

社會交往歸納起來四個字,上恭下維!這僅僅是做人做事的起點,和基本原則!想在事業上有突破,特別是有大的造就,需要結交達人,自古但凡有所成就者,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古人科舉考試,考中的學子需要拜師,最後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學子,可以稱為天子門生,顯然中國古人對這種關係的處理,上升到了師徒關係,一個人退休之後依然對某一行業,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就是因為有門生故交在維繫他在權威。

創業,甚至現代職業教育都會借鑑這種關係,在職業教育中有現代學徒制一說。為什麼?顯而易見,老師和學生的關係,無法比擬師傅和徒弟的關係。古人對師徒關係是這樣形容的,師徒如父子!甚至,有的師徒關係超越的父子的親情,在清末就有著這樣的經典師承案例!

想要貴人扶持需三個條件,有一技之長,能抓住機遇,情商高人品實

湖南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早年跟隨著名理學大師唐鑑學習,唐鑑在朝廷做官,學問高深,收錄的弟子有倭仁、曾國藩、呂賢基、何桂珍等人,曾國藩的仕途一路順風順水,就是得到倭仁等人的扶助。曾國藩被軍機大臣穆彰阿看中,視為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火箭升官的一生,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後來組建湘軍,曾老先生沒有軍事指揮才能,因此屢敗屢戰,卻有練兵的本事!他就是一面旗幟,他人品端正,甚至古板!會做人,交友嚴謹,門下的弟子都是幹臣!最牛的弟子是北洋的建立者李鴻章,有名的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繼承人是袁世凱。三個人都成為了歷史的地標,是非功過後人評說,有一點無法否認,社交需要技巧和底線!以曾國藩為例,無論拜師還是交友,都是非常慎重的,道不同不予為謀!收徒弟也是非常嚴格的,曾國藩曾經嚴厲的斥責過李鴻章輕浮賣弄才華,要去李鴻章戒浮華,務實幹!最後,將湘軍勢力平穩移交給了李鴻章!

想要貴人扶持需三個條件,有一技之長,能抓住機遇,情商高人品實

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史料展(續前)

社交的技巧是什麼?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你想攀高就能攀得上的,沒有技巧是不行的!人家為什麼要提攜你?點撥你?

宋代的高俅本是一個混混,踢得一手好球!得到了貴人的賞識,發跡了!大多數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其實不然!

高俅原來是蘇東坡的門下小吏,寫得一手好字,文筆功夫了得。在關鍵的時刻抓住了機遇,在宋徽宗做王爺在時候,得到賞識!宋徽宗文采飛揚,熱愛足球,和高俅是有共同語言的!我們看水滸傳就會發現高俅,擁有一流的口才,為人謙恭有禮,待人識得進退,遇事隨機應變!這樣的人幾乎具備了做官的所有必要條件!高俅為人怎麼樣?我就不說了,不過這個人知恩圖報的優點是不可抹殺的,蔡京迫害蘇軾,高俅伸出了援手。史料記載,“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這就是品!也是社交在至高技巧!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世人的認可和帝王的青睞!任何人成功都具有偶然性,但是成功者都具備三個關鍵的因素:1、有一技之長!2、能夠看到機會,抓住機遇!3、情商高,人品實。高俅恰恰具備這三個要素!

想要貴人扶持需三個條件,有一技之長,能抓住機遇,情商高人品實

山東:水滸108將石雕像“現身”聊城

社交的底線是什麼?有擔當!重品德!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父子無法選擇,師徒必然精挑細選!繼承衣缽是師徒關係的核心內容,因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一個事業的開創者,首先要考慮到歷史的評價和定位,百年老店太過稀少了!原因就出在了師承的考量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