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3》(上)|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魔鬼经济学3》(上)|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关于作者

史蒂夫·都伯纳,畅销书作家,善于写作。

史蒂夫·列维特,经济学家,善于数据分析,专门研究各种稀奇古怪的话题。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不到两年就拿到了芝加哥经济学院的终身教授头衔。克林顿、卡梅伦、小布什都邀请他出谋策划。

关于本书

这是一套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书。一共4册,前2本就是他所研究论文的一个简易版的集合,第3本主要讲了他们的研究方法论,第4本,是把他这几年写的博客整理了一下集结成了一本书。

今天继续解读史蒂芬·列维特的这本超级畅销书《魔鬼经济学》。

在这一集中咱们主要说两个话题:一是接着上一集的话题继续讨论,因为犯罪率的持续上升,那些专家媒体开始预测美国即将迎来一个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社会境况,但是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犯罪率不升反降,社会的各项安全指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怎么回事?第二个问题,列维特给恐怖分子下了一个套,一下就从茫茫人海中把恐怖分子识别出来了,并且这还是个连环套,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魔鬼经济学3》(上)|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先来看看犯罪分子跑哪去了?列维特给出的答案是:本来应该生出来犯罪的这一帮孩子压根就没有生出来。

要解释他的推理过程我们先来说一个发生在罗马尼亚的事件。罗马尼亚以前有一位总统叫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他上台的时候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弱,人口也少,为了增强国力,他就强行推行了一个政策,禁止女性堕胎。他的说法是这样的,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育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他规定,全国上下禁止所有的避孕措施,禁止离婚,每一个女性至少要生4个孩子,如果发现一个女性不能生育,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要交一定的罚金,要是发现私自堕胎,可是要坐牢的。

那怎么推行这个政策呢?他专门设置了一个职务,被称为“经期警察”。这些警察定时定点地在各个单位对妇女做妇科检查,如果发现妇女不来月经,就说明有孕在身,就要看着她们把孩子生下来。很多妇女不想要孩子呀,就试着偷渡出去到其他的国家把孩子打掉,但是到了边境线等待她们的就是机枪扫射。

这个政策推行一年后效果显著,罗马尼亚的婴儿出生率整整翻了一倍,但是怀孕妇女的死亡率也不断上升,婴儿的死亡率更是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五。你想,罗马尼亚那个国家当时的医疗水平本来就很有限,医院的医生护士包括医疗设备统统短缺,哪能经得住群众这样生孩子,所以就出现了大量妇女和婴儿死亡的事件。后来因为死亡率太高,这位总统又想把报表上的数字做得好看一点,所以婴儿出生一个月才给他们发出生证明。为啥,这样一来那些没活过一个月的婴儿就可以不算在统计数字里了。

你可能觉得奇怪,这个政策初衷是好的呀,人口确实是社会最大的财富,鼓励大家多多生孩子,怎么最后就变成了一出人间惨剧?再说了,推行禁止堕胎法案的又不是这一个国家,到现在爱尔兰也还在推行这个法案,怎么人家就好好的,就他们最后弄得民不聊生。

这是因为其他国家在推行政策的时候都会留下一点点缝隙,专门照顾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妇女,比如爱尔兰,人家本国虽然禁止堕胎,但是如果一个女人实在不想要肚子里的孩子,可以合法地去其他的国家堕胎呀。政策只是行为框架,实际的情况是可以根据具体的个人处境来调整的。偏偏这位总统就是抱着脑子中那个坚定的理想,完全不顾实际出现的情况,就是强硬地推行这个政策。人家不想遵守这个政策就用暴力镇压,那最后的结局当然就是所有人都反对他。就在他推行这个政策十几年后,他被年轻人哄下台,夫妇俩双双被枪毙。

就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坏事不一定是坏人干的,往往是一些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干的。

请注意,最后推翻他的这拨年轻人正好就是当年他禁止堕胎强行生下来的那一拨人。如果他当时没有推行那个法案,那推翻他政权的这拨人有不少根本就没有生下来。这个故事说明啥呢?列维特的推理是这样的,这个事件和美国罪犯的犯罪率降低的本质是一样的,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堕胎法案的推行。美国是在1973年推行的合法堕胎法案,在此之前堕胎都是只有富人才能做的事,那时候一个女孩做一次手术大概要500美元,但是在推行这个政策之后价格一下降到了100美元。这样一来那些最需要这个服务的人群,比如未婚先孕、未成年怀孕,或是穷困潦倒压根养不起孩子的人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要不要这个孩子。

你想,一个家庭想不想要孩子其实完全是由这家人自己决定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的家庭,谁知道他们内部是有什么微妙的原因不能要孩子。也许是手头拮据,也许觉得自己太年轻想过几年再要,也许夫妻感情破裂正打算离婚,结果出现了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成了结束一段不幸福婚姻的拖累,这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哪是外人能判断的。如果一个本来想被父母打掉的孩子出生了,他们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下长大,肯定就会有更高的概率去犯罪。

有研究就发现,当一个女性堕胎被拒绝后,她常常会对自己的孩子心生怨恨,即便排除掉母亲收入、年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后这些儿童走向犯罪道路的概率还是会很高,因为从小就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爱对一个人的心智塑造可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列维特得出这个结论后,攻击他的言论就像雪片一样飞过来,有人说他主张推行用堕胎来减少犯罪率的政策,就像那些帽子不够用,就拿砍头来解决问题的人一样,是很不负责的言论。但是列维特不管这些,他认为还原事实就是经济学家干的事,这里面就不能掺杂道德因素。道德表现的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美好的世界,但是经济学就是研究这个世界本身。要是非要讨论利用堕胎来降低犯罪率是利还是弊,那得用另一套算法。

《魔鬼经济学3》(上)|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试着用经济学的方法解决一下这个看似两难的问题。说实话对于这样看似两难的取舍问题,经济学家最喜欢做了。为啥,因为只需要算数字就行了。比如对于那些坚定反对堕胎的人来说,这笔账太简单了。从道德的观点看,一个在肚子里的胎儿和已经出生的婴儿是一样的呀,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的价值是1比1对等的,这无须辩驳。而对于那些坚决支持堕胎的人来说,妇女的自由选择权高于一切,多少名胎儿的生命也比不上一个妇女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胎儿和婴儿的价值是严重不对等的。

你看,这是两个极端的情况吧,他们的判断标准都是出于道德考量,但是经济学家就不这么想问题,他们会用冷冰冰的数字来衡量里面的利弊。现在假设有一个极度冷静客观的经济学家,他不认为胎儿和婴儿的价值是1比1对等的,他也不认为胎儿一点价值都没有,他假设一个确定的相对值,比如一个婴儿等于100个胎儿。他的价值比例是1比100。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个100是怎么来的,这其实就是一个想象中的数字,但是这个想象的数字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咱们先往下看,现在美国约有160万例堕胎手术,现在胎儿和婴儿的价值比是1比100。好,用160万除以100,就是一万六,换句话说,堕胎法案每年会杀死一万六千条生命。一万六千这个数字其实远高于每年因为堕胎合法化而减少的凶杀案的数字。那说明啥,说明推行堕胎法案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你看,推不推行这个法案就从一个充满争议的道德问题变成了一个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就这个例子来看,这个算法得出的答案是不推行比较划算。

其实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让所有的问题都变成能衡量的,有具体解决办法的事情,经济学家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是要剥开所有的迷雾,拨开所有人性的要素,赤裸裸地,冷冰冰地看世界。尽管你可能觉得很不舒服,但这就是看清世界最有效的方式。

下节为你介绍书中两个劲爆的话题,如何辨别恐怖分子?为什么妓女的收入越来越少?

-END-

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更多文学、历史、心理、经济、哲学书籍下次和你见面,我们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