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伊朗對中國 3:0

伊朗對日本 0:3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看到伊朗不可一世的阿茲蒙,面對日本中場基本接不到球,只能打架洩憤......

真的是前幾天那個踢爆國足,把後衛玩崩潰的阿茲蒙?

我們已經連說技不如人的資格都沒有了。

黃健翔說得更準,“足球已經不是足球本身了,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情況”。

週期

雖然石榴叔,是一個看球三十多年的老球迷,但今天,想從另一個角度聊聊。

90年代初,中國和日本,都剛剛開始足球職業化,可以說幾乎同時起步。

曾經,國足踢日本,絕對是碾壓式的。

當時的日本,在亞洲範圍內,都不是強隊,曾經連續28年,奧運會預選賽,沒出過線。

日本怎麼就踢進了世界盃16強?這不僅僅是一個足球領域的專業問題。

經濟是有周期的,股市也好,樓市也好,景氣循環,足球也有周期。

一直以來,我們在談賺錢邏輯的時候,強調要順應經濟週期,踏準節奏。

日本J聯賽,1993年剛成立時,正處於日本樓市頂峰。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有錢就可以任性,吸引了大量球星,濟科與鄧加,在當時分別加盟鹿島鹿角,和磐田雅馬哈。還有英格蘭著名前鋒萊因克爾。

這些大牌球星的加盟,的確讓日本足球聯賽的水準,提高了一個檔次。

但隨著日本樓市泡沫的破滅,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改變了一切,可以說直接影響到日本足球的發展。

J聯賽上座率持續下降,贊助商撤出,許多俱樂部面臨破產。

泡沫破滅時,日本足協這才意識到,“百年計劃”不僅僅要著眼於短期成效,更要為日本足球未來發展,搭建一個平臺。

痛定思痛,得益於市場體系的發達,日本的轉變順暢無縫。

看下日經指數、日本住宅價格指數,會發現,泡沫破滅後,反而是日本男足的上升期。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之前我看過一本書叫《足球經濟學》,裡面提到,足球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它給人們提供了歸屬感和榮譽感。

具體到一場足球比賽,結果無法預測,但從較長的週期來看,一個球隊的成績是可以預測的。

日本足球的成功,恰恰是踩準了節奏,遵循了發展規律。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看看如今的國足,真的很類似日本93年的狀況,我們有燒錢的中超,和各種錢多瞎折騰,以及太多中國式的行政掣肘。

U14是西班牙教練,U16和U18是意大利教練,到底想學誰?

丟掉基層教練群體、丟掉青訓體系、丟掉專業化精神後。重金請裡皮,到底是想解決問題?還是想掩蓋問題?

看完和伊朗的比賽,我覺得虧欠他老人家了,2000萬歐就當精神損失費了。

說句不好聽的,今天的中國隊,其實是未來五年最好的中國隊。

還債吧!只能等下一個週期。

泡沫

之前,看過一期採訪,在談及為何目前中國球員,出國出的少時。

有位元老級球員,用大拇指和食指合併一搓,亮出數錢的手勢。著名足球記者馬德興也直言,關鍵在於錢。

中國球員,這幾年拿的實在太多了,在資本的裹挾中被推到了“浪尖”,每個人,都生活在泡沫裡。

吐槽大會上,羽毛球冠軍靈丹,就吐槽國足:踢得臭,還拿得多。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就在昨天,媒體紛紛報道,武磊加盟西甲勁旅西班牙人。

據報道,武磊在西班牙人的年薪,僅100萬歐元,是在中超的一半。

問題來了,是中超給高了?還是西班牙人給低了?這可是中超第一射手。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更奇葩的是,為了支持武磊出國踢球,老東家上海上港,還給予一定經濟補償。

這是什麼操作?愛國?求著球員出國踢球?這是市場規律?

跟99%的中國職業球員,不用去談那些精神層面,虛的東西,畢竟文化程度和職業素養擺在那邊。就是靠物質財富的激勵,踢出更高的水平。

恆大就是這樣成功的,上港也是的。

看看下面的數據:

據德國轉會市場網站:

本屆亞洲盃身價最高的11人陣容,總身價1.26億歐元,中國球員無一入選。

著名體育諮詢機構Sporting intelligence,2018薪資報告:

中國球員薪資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英國、西班牙等足球強國。

中超平均年薪105萬美元。

日本J聯賽平均年薪31萬美元,中超的三分之一。

韓國K聯賽平均年薪13萬美元,中超的八分之一。

對了,中超球隊還有動輒幾百萬的贏球獎金。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還記得當年,和老東家江蘇舜天鬧翻,轉會到華夏幸福的任航?

中超的打工皇帝,拿到上千萬的年薪之後,競技狀態大幅下滑,不僅國家隊無名,現在更是替補席都保不住。

這樣的例子,還要再舉嗎?

用業內人士的話說,中國球員目前的水平,也就踢踢海外三級別聯賽,年薪十幾萬嚇死了。

所以,誰還有動力留洋提高?錢少、事多、離家遠。

反觀日本,亞洲盃23人大名單中,在海外效力的球員,超過半數。

《日本足球史》作者符金宇說道:

“一定不要小看這一點,不管這些球員在歐洲,是不是五大聯賽俱樂部的主力,即便是邊緣球員,他對足球的理解,在場上對局勢的判斷,以及技術動作的處理,絕對不是國內聯賽的球員可以相比。”

再舉個例子,日本的圍棋,和日本足球的成功,完美相反。

日本圍棋這些年由盛轉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棋手在國內賺的太多了。

2018年,世界冠軍,中國的柯潔,總獎金710萬。

而日本第一人,井山裕太,即便狀態下滑,沒拿到什麼國際大賽冠軍,2018年的獎金收入,至少也有750萬。

正因為日本國內圍棋比賽,太賺錢了,所以日本棋手故步自封,不願意出國。

雖然收入越來越高,但水平和中國韓國,反而越拉越大。

價值

中國的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喜歡投資國內足球?他們看中的真是價值?還是另有所圖?

容我說一句不該說的,這些年,中國足球是虛假市場化。

投資人在乎的,是自家品牌宣傳,在乎的是自己真金白銀的投入,能換來多少錢買不到的資源。

球隊的價值?不存在的,殼子而已,降級了就再買個。

昔日的中國足球第一股,廣州恆大淘寶,就因淨資產為負,去年被戴上了“ST”的帽子。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反過來看看,蘇寧控股的國際米蘭。根據《米蘭體育報》的推算,藍黑軍團的品牌價值達到了3.89億歐元,在歐洲俱樂部中排名第13位。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這個數字已經是2017年的2倍,是2016年,託希爾將俱樂部的70%股份,賣給蘇寧集團時的3倍。

上個賽季,國米營業收入為3.469億歐元,虧損降至1770萬歐元。創下15年來,最低的虧損紀錄。

因為遊戲規則,中超球隊,和五大聯賽的球隊,本質不同,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投資,必然要回歸價值的本質。

價值投資不是空中樓閣,決策和堅守,是深刻理解產業發展規律,並形成投資邏輯後的自然結果。

而不考慮成長性,只願意享受泡沫,既然這樣,就要承受泡沫破滅後的洪水。

國足大敗,日本大勝,背後居然是經濟週期

愛之深,恨之切。

足球背後

,是整個社會的縮影——浮躁。

泡沫不滅,沒有未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