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的錯誤:趙高不是太監?

教科書上的錯誤:趙高不是太監?

趙高的電視形象

01 廣為流傳的形象:趙高是太監

趙高,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之一,被認為是後代權閹王振、劉瑾、魏忠賢的祖師爺。

他的故事耳熟能詳,從與李斯密謀殺扶蘇立胡亥,到“指鹿為馬”,趙高為我們創造了很多可貴的歷史教訓,一度成為宦官、權閹禍亂朝政的代名詞。流行之廣泛,甚至記載於我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中。

梁啟超曾評價趙高:“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侘胄,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斗筲,無足比數。”

到了現代,趙高的形象也越來越固定化:一個沒有鬍子的閹人,在朝堂上呼來喝去,指鹿為馬,無人敢吭一聲。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有相應的影像。康熙駕崩,四爺胤禛去宗王府探望被關押的十三爺胤祥,被小太監攔住,胤禛一巴掌打過去:“

知道你們為什麼都姓秦、姓趙嗎,因為你們的老祖宗趙高禍亂了秦朝,所以才為你們命名,防止你們禍亂朝政。

可是,趙高是閹人嗎?

02 史料的謬誤

在李開元教授的《秦崩》中,作者以詳實的歷史材料證明,趙高不是閹人,而是一名文武雙全的幹吏。當然,他心術不正,嫉賢妒能,能力越大,破壞越大,最終毀掉了整個秦帝國。

趙高被認為閹人的主要證據,來自司馬遷的《史記》。但司馬遷從未說趙高是閹人,只是大家對司馬史公文字的誤讀,導致趙高被認為是太監。

史書記載,趙高有女兒,嫁給咸陽令閻樂。這個閻樂,就是帶兵逼宮、殺掉秦二世胡亥的直接當事人。這是趙高不是閹人的第一證據。

在《史記 李斯列傳》中,稱趙高為“宦人”,有“宦籍”。在《史記 蒙恬列傳》中,寫道“趙高兄弟皆生隱宮”,“隱宮”也被認為“去勢”。

從後代語言來看,“宦”代指宦官,也就是太監。但跟據新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宦”,指宮廷內任職。在宮廷內的官職,除了太監,還有皇帝的侍衛、內務總管大臣等,這些人都不是閹人。秦朝有明確記載,在宮中任職的閹人被稱為“宦閹”,定義很清楚,與“宦官”完全不同,而趙高從來沒有被記載為“宦閹”。

再說“隱宮”,對應於“去勢”就更無理了。“隱宮”的意思是刑滿人員工作的地方,也用來指刑滿人員的身份,所以“趙高兄弟皆自隱宮”,是說他們兄弟是在刑滿人員工作的地方出生的,其父或其母曾受過秦朝的刑罰。

後世人對“宦人”、“隱宮”的誤讀,加上對趙高誤國的厭惡,使趙高被曲解為太監。東漢年間有人為《史記》作注,將“隱宮”的意思理解為去勢的宮刑。到了唐代以後,趙高是官閹的流言就固定下來了。

其實,說趙高是閹人的流言,與其說是大家的以訛傳訛,不如說是迎合政治潮流的讖言。東漢年間“宦閹之禍”猛烈,東漢因之亡國,大家都傳禍首是太監;到了唐代,同樣宦官權勢更為巨大,動輒廢立皇帝,罪惡滔天,於是借古諷今,把秦帝國的滅亡歸咎於閹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正如歷史學家顧頡剛所說,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歷史,經過歷朝歷代不斷重寫,已經不是原來的史料,而是增加了各種人們喜歡的口味。

那真正的趙高是什麼樣的呢?

03 真正的趙高,文武雙全,辦事幹練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256年),趙高出生於秦國首都咸陽。其父是文法官吏,從小就嚴格要求趙高兄弟學習讀寫和法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趙高精明強幹,敏捷好學,有恆心有韌性。十七歲那年,趙高進入學室,成績優秀,三年後考試合格,成為令史類的文法官吏。再過三年,趙高參加高等選拔考試,以第一名成績中選,入秦王宮擔任尚書卒史,直接伴隨秦王身邊,從事文秘工作。

趙高絕對是考試之神,逢考必拿第一。而且,他的能力也很強,隨著嬴政當權,趙高迎來了他的機會。

秦王嬴政比趙高大三歲,趙高進入秦王宮時,嬴政二十六歲,開始在政治上施展宏圖,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班底。趙高幹練的舉動、豐富的學識、驚人的記憶使他迅速脫穎而出,被嬴政注意後,任命為中車府令。

中車府令,顧名思義,掌管秦宮車馬,負責車馬管理和出行隨駕,既相當於首長的司機,又是負責首長的保安隊長,非心腹不能擔任。

趙高在中車府令的位置上乾的很歡樂,因為他擅長。秦國規定,車馬御駕,車士必須年齡40以下,身高7尺之上,步履矯健,車技熟練,身體強壯,武藝高強。趙高就是這樣的人,據說他可以拉開八石強弓,而且能在馳騁中前後左右開弓。

除了身體矯健武藝高強之外,趙高在文法上也別有造詣。他的書法堪稱第一流,僅次於丞相李斯;秦帝國後來的文字改革,趙高貢獻巨大,甚至為帝國編寫了識字教科書。同時,他也是秦法方面的專才,精通法律。晚年秦始皇委任他為次子胡亥的老師,就是因為他在文法方面的才幹。

04 致命的缺陷,毀滅了秦帝國

這樣一個人,本該成為國家強盛的功臣。實際上,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趙高確實兢兢業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勞苦功高。

但始皇帝一死,再沒人可以制約趙高,趙高的缺陷也就暴露了。

趙高在中車府令任職期間,犯過罪行。秦法嚴苛,按律當斬,此案件交由重臣蒙毅審理。蒙毅奉公執法,判處趙高死刑,剝奪其官職。不過秦始皇複審,不忍,赦免趙高,僅免去他的官職。

死裡逃生的趙高越發兢兢業業謹小慎微,幾年後重獲皇帝信任,復任中車府令。

但大家都不曾想到的是,表面臣服的趙高,骨子裡是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的小人。

蒙毅秉公執法,並未有什麼過錯,但趙高卻認為蒙毅及蒙氏家族,是私自責難自己,發誓一定要毀滅他們。

執著於個人恩怨的趙高,在始皇駕崩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機會——胡亥。秦始皇在遊歷途中死去,而屬意即位的長子扶蘇在邊境與蒙恬將軍共抗匈奴,遠離權力中央,趙高認為,只要胡亥能即位,他就是新朝的第一功臣,於是與丞相李斯合議,偽造詔書,賜死扶蘇。

當然,如果趙高就此收手,秦帝國未必滅亡,可他對蒙氏家族的仇恨超過一切。胡亥即位後,有意釋放蒙氏兄弟,穩定朝局,但趙高卻為了私仇,一心置蒙毅蒙恬死地。

在趙高的勸說下,加上李斯煽風點火,二世胡亥最終處死蒙氏兄弟,秦國朝局從此動盪不安。一年後李斯與趙高爭鬥,不幸失敗被殺,朝局大臣不是依附趙高,就是明哲保身,秦朝再無活力。

而東邊,項羽和劉邦已經領軍叩入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