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的错误:赵高不是太监?

教科书上的错误:赵高不是太监?

赵高的电视形象

01 广为流传的形象:赵高是太监

赵高,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之一,被认为是后代权阉王振、刘瑾、魏忠贤的祖师爷。

他的故事耳熟能详,从与李斯密谋杀扶苏立胡亥,到“指鹿为马”,赵高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可贵的历史教训,一度成为宦官、权阉祸乱朝政的代名词。流行之广泛,甚至记载于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

梁启超曾评价赵高:“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侘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到了现代,赵高的形象也越来越固定化:一个没有胡子的阉人,在朝堂上呼来喝去,指鹿为马,无人敢吭一声。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有相应的影像。康熙驾崩,四爷胤禛去宗王府探望被关押的十三爷胤祥,被小太监拦住,胤禛一巴掌打过去:“

知道你们为什么都姓秦、姓赵吗,因为你们的老祖宗赵高祸乱了秦朝,所以才为你们命名,防止你们祸乱朝政。

可是,赵高是阉人吗?

02 史料的谬误

在李开元教授的《秦崩》中,作者以详实的历史材料证明,赵高不是阉人,而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干吏。当然,他心术不正,嫉贤妒能,能力越大,破坏越大,最终毁掉了整个秦帝国。

赵高被认为阉人的主要证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但司马迁从未说赵高是阉人,只是大家对司马史公文字的误读,导致赵高被认为是太监。

史书记载,赵高有女儿,嫁给咸阳令阎乐。这个阎乐,就是带兵逼宫、杀掉秦二世胡亥的直接当事人。这是赵高不是阉人的第一证据。

在《史记 李斯列传》中,称赵高为“宦人”,有“宦籍”。在《史记 蒙恬列传》中,写道“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也被认为“去势”。

从后代语言来看,“宦”代指宦官,也就是太监。但跟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指宫廷内任职。在宫廷内的官职,除了太监,还有皇帝的侍卫、内务总管大臣等,这些人都不是阉人。秦朝有明确记载,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阉”,定义很清楚,与“宦官”完全不同,而赵高从来没有被记载为“宦阉”。

再说“隐宫”,对应于“去势”就更无理了。“隐宫”的意思是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刑满人员的身份,所以“赵高兄弟皆自隐宫”,是说他们兄弟是在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出生的,其父或其母曾受过秦朝的刑罚。

后世人对“宦人”、“隐宫”的误读,加上对赵高误国的厌恶,使赵高被曲解为太监。东汉年间有人为《史记》作注,将“隐宫”的意思理解为去势的宫刑。到了唐代以后,赵高是官阉的流言就固定下来了。

其实,说赵高是阉人的流言,与其说是大家的以讹传讹,不如说是迎合政治潮流的谶言。东汉年间“宦阉之祸”猛烈,东汉因之亡国,大家都传祸首是太监;到了唐代,同样宦官权势更为巨大,动辄废立皇帝,罪恶滔天,于是借古讽今,把秦帝国的灭亡归咎于阉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正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不断重写,已经不是原来的史料,而是增加了各种人们喜欢的口味。

那真正的赵高是什么样的呢?

03 真正的赵高,文武双全,办事干练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256年),赵高出生于秦国首都咸阳。其父是文法官吏,从小就严格要求赵高兄弟学习读写和法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赵高精明强干,敏捷好学,有恒心有韧性。十七岁那年,赵高进入学室,成绩优秀,三年后考试合格,成为令史类的文法官吏。再过三年,赵高参加高等选拔考试,以第一名成绩中选,入秦王宫担任尚书卒史,直接伴随秦王身边,从事文秘工作。

赵高绝对是考试之神,逢考必拿第一。而且,他的能力也很强,随着嬴政当权,赵高迎来了他的机会。

秦王嬴政比赵高大三岁,赵高进入秦王宫时,嬴政二十六岁,开始在政治上施展宏图,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班底。赵高干练的举动、丰富的学识、惊人的记忆使他迅速脱颖而出,被嬴政注意后,任命为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顾名思义,掌管秦宫车马,负责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既相当于首长的司机,又是负责首长的保安队长,非心腹不能担任。

赵高在中车府令的位置上干的很欢乐,因为他擅长。秦国规定,车马御驾,车士必须年龄40以下,身高7尺之上,步履矫健,车技熟练,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赵高就是这样的人,据说他可以拉开八石强弓,而且能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

除了身体矫健武艺高强之外,赵高在文法上也别有造诣。他的书法堪称第一流,仅次于丞相李斯;秦帝国后来的文字改革,赵高贡献巨大,甚至为帝国编写了识字教科书。同时,他也是秦法方面的专才,精通法律。晚年秦始皇委任他为次子胡亥的老师,就是因为他在文法方面的才干。

04 致命的缺陷,毁灭了秦帝国

这样一个人,本该成为国家强盛的功臣。实际上,秦始皇活着的时候,赵高确实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劳苦功高。

但始皇帝一死,再没人可以制约赵高,赵高的缺陷也就暴露了。

赵高在中车府令任职期间,犯过罪行。秦法严苛,按律当斩,此案件交由重臣蒙毅审理。蒙毅奉公执法,判处赵高死刑,剥夺其官职。不过秦始皇复审,不忍,赦免赵高,仅免去他的官职。

死里逃生的赵高越发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几年后重获皇帝信任,复任中车府令。

但大家都不曾想到的是,表面臣服的赵高,骨子里是个睚眦必报、心胸狭窄的小人。

蒙毅秉公执法,并未有什么过错,但赵高却认为蒙毅及蒙氏家族,是私自责难自己,发誓一定要毁灭他们。

执着于个人恩怨的赵高,在始皇驾崩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机会——胡亥。秦始皇在游历途中死去,而属意即位的长子扶苏在边境与蒙恬将军共抗匈奴,远离权力中央,赵高认为,只要胡亥能即位,他就是新朝的第一功臣,于是与丞相李斯合议,伪造诏书,赐死扶苏。

当然,如果赵高就此收手,秦帝国未必灭亡,可他对蒙氏家族的仇恨超过一切。胡亥即位后,有意释放蒙氏兄弟,稳定朝局,但赵高却为了私仇,一心置蒙毅蒙恬死地。

在赵高的劝说下,加上李斯煽风点火,二世胡亥最终处死蒙氏兄弟,秦国朝局从此动荡不安。一年后李斯与赵高争斗,不幸失败被杀,朝局大臣不是依附赵高,就是明哲保身,秦朝再无活力。

而东边,项羽和刘邦已经领军叩入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