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如何延續發展?

再見丶無法複製的曾經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是個從2014年後就開始被炒作的內容。如果你去百度一下,你會發現這樣的事情

但其實呢,科幻電影元年應該指的是中國可以持續量產一定質量的科幻電影,這才叫做元年。否則,1952年就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了。因為1952年的誕生了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外太空的小太陽》。

其實在2017年前就誕生了一批中國科幻電影。比如《不可思議》,王晶的《機械警察》。2012年周文武貝的《蒸發太平洋》。

中國的科幻電影元年應該是2018年,在2018年前後將有一批科幻電影上映。其中包括《三體》(後期中);喬飛的《時空追緝》(後期中);張小北的《拓星者》(拍攝中);古天樂主演的《明日戰記》(拍攝中);郭帆導演《流浪地球》(即將開機);《北極》《鯨人》《機器之血》等。以及驚奇創投會準備孵化的《六重外殼》《時空亂流》以及《拯救人類》等。

還包括其他一些已經備案的小有名氣的中國科幻作家小說改編的電影:韓松《紅色海洋》,寶樹《人人都愛查爾斯》,劉慈欣《鄉村教師》《球狀閃電》《流浪地球》,張冉《晉陽三尺雪》、《混沌之城》。

但在這之前,其實就有一些嘗試了。

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樣,中國科幻電影是從小團隊的嘗試開始。

《冬眠》和《火星之眼》這兩個短片應該算是2000年後最早的正規科幻電影製作嘗試。

最早是12年喬飛的短片《冬眠》。後來又有了鹿秉書《火星之眼》。《火星之眼》又更近了一步,引入了概念設計,同時完成了整個飛船的搭景。《火星之眼》的項目從2014年後暫時停滯。

雖然只是兩個短片,但是可以說它們對於中國科幻電影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因為他們積累了中國第一批具有科幻製作經驗的人員。同時培養了第一批中國的科幻概念設計師。這兩個電影主創團隊的人員目前分散在國內目前正在製作的科幻電影中,包括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喬飛的新片《時空追緝》(他的新片中的飛船即將成為中國科幻大熒幕上首次出現的國人設計,搭景,拍攝的飛船。)


小逗村長


2019,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那並不是因為中國以前沒有科幻電影,而是因為拍得都太爛了,實在無法拿出來撐場面。


中國科幻電影該如何發展這個問題,我認為既然不是談中國科幻電影“產業”如何發展,那我們就不談製作特效和影視產業鏈的成熟等等複雜的問題,只就電影本身來暢想一下。


一個國家的科幻電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國家性格。


是的,一個國家也是有其不同的性格的,比如衵本,天生就多災多難,地震海嘯,大陸板塊滑坡等等危機始終伴隨著這個民族的成長,導致日本人比較具有危機意識,特別容易幻想“大型”的災難毀滅自己的文明社會,一方面由於國土面積小,又緊鄰著幅員遼闊的中國,他們對“大”是有一種天然的恐懼的。


於是,衵本的科幻顯而易見的朝“大末日”的方向發展。


比如哥斯拉,代表的就是日本人潛意識裡對“大”的恐懼,比如奧特曼裡各種怪獸,比如《進擊的巨人》裡的巨人族等等,所以他們希望製造巨大的高達來對抗這種“大”,來抵消自己的這種不安感。


而韓國的歷史上一再出現的國土與種族爭端,使他們潛意識裡更傾向於保留民族的純粹性,所以他們天然的會對“變異”比較敏_感,比如殭屍,念力,人狼,病毒等等題材,是他們的上上之選。

說回我們中國的科幻,其實也可以從國家性格上來看的。


其一就是我們一直堅信的中國的“大”,歷史上,我們自稱為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大清……甚至直到被列強欺負得抬不起頭來的時候,我們依然還能驕傲地跟人說起,我們巨大的人口優勢,那就是四萬萬民眾團結一心等等……


身為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不接受自己弱的現實,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中國人的性格就是愛拿自己強的地方跟別人比,喜歡炫耀,絕不會錦衣夜行。


那麼,之前幾十年新中國科幻產業不發達的關鍵原因,當然也是由於我們還不夠強大,不敢,也不願意抬頭去看未來,跟美國人比科幻?比世界地位,我們幹嘛自己找虐?


所以前一段時間我們更愛拍歷史劇,為什麼?


因為歷史上我們夠強大嘛,從西遊記裡唐僧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要扔出來的名頭:“大唐高僧”!總是能引得別人側目,紛紛讚歎一表人才之類的,那種驕傲感,自豪感,特爽……


所以在目前我們還不夠強大的前提下,我們喜歡回顧歷史,沉浸在自己曾經如此成功的過去,直到近幾年,中國飛速崛起,羅胖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到一百年以後,人類再回頭看歷史的話,21世紀之初只有一件事是最值得研究的,那就是中國經濟的復興和迅速崛起,其他都不叫個事兒……”


家裡有錢了,就得出去嘚瑟,這就是中國人的性格,藏不住。


所以發展科幻,抬頭去暢想未來,成為了眼下影視文藝作品急需去解決的問題,科幻,下一階段必然成為熱門。


你美國人總是在電影裡橫行全世界,扮演世界警察,地球老大的角色,這一次,該我們了,未來是屬於中國人的,而不是你們西方世界。


有了這個立足點之後,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科幻電影該如何發展,方向在哪裡?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偉人,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可以作為未來科幻電影發展的主心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們不得不佩服偉人就是偉人,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為我們將來要走的路找好了方向,中國科幻的崛起,一定不要跟著鎂國電影工業的P股後面邯鄲學步,我們的優勢並不是跟別人比大製作,雖然我們現在不差錢兒。


我們也不要總是去拼特效,拼投資,拼大製作,明星班底,結果只能堆出來個雜七雜八的四不像,因為西方開放的文化產業氛圍你學不來,他們敢在電影裡炸白宮,你敢轟天安門嗎?


所以永遠不要用自己的弱項拼別人的長項,這是中國人性格里的劣根,當然也是一種智慧,我們的優勢是什麼?美國人的短處是什麼?豐富的歷史、優厚的文化積澱、鮮明的民族性格,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在文藝作品裡作為中國標籤使用的,美國人拿什麼跟我們比?才二百年的建國史,想拍個歷史劇都沒有,動不動拿維京人當做自己的祖先。


於是一切還是回到那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要明白,我並不是贊同強行改歷史題材,把歷史和科幻結合在一起,那是穿越,前一段時間中國網文都已經玩爛的梗,未來的影視科幻劇,穿越肯定會佔一席,但也很容易成為爛片的標籤,不信你就試試。


我所贊同的,是流浪地球這種,利用新年這個中國民俗概念,反應中國人“家國天下”的民族精神,他們選了一條特別正確的路,也為以後的科幻作品指明瞭一個方向,《北京摺疊》、《天意》等帶有豐富中國文化符號的作品,也可以成為未來科幻電影的指導方向。


從這一點上來說,我是非常不贊同三體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提出三體是一部嚴重的向西方世界諂媚的作品,這是三體成功的路徑,但也必然成為三體的汙點,三體沒有寫出作為主角的中國人的特點,沒有寫出中國人的風骨,反而一再讚美日本的茶道劍道文化,中國沒有茶給你喝?還是中國沒有武術給你寫?還有文中一再推崇的西方文藝繪畫作品,貶低中國人自己的清明上河圖的橋段,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書裡還有很多非要用英文替代的簡稱,什麼PDC,ETO,連人物名字都要中英文混合,帶有太明顯的西方化思維,專門為了使用一點英文顯得自己的小說有檔次?還是中國話不能簡稱嗎?現在央視連NBA都改稱美職聯了好不好?書裡說未來人類使用的語言是中英文混合的,我是不信,如果腦機互聯技術成熟,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三天掌握流利的漢語,我敢斷言世界上只會剩下一種語言,那就是中國話,雖然這種情況未必一定實現,但你身為一個作家,在自己作品裡多少體現一點民族自豪感,會死嗎?


個人認為中國科幻一定要突出中國特色。


我們不是複製好萊塢的模式,更不是把他們拍過的電影翻拍一遍就能成功的,走出屬於中國特色的科幻道路,這才是每一箇中國科幻人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但我也堅決反對把一些中國傳統裡的奇幻硬拿來跟科幻拼在一起,像張藝謀那樣利用特效復原出來個饕餮,還六十年一爆發,這六十年之間是喝風長大的?


那不叫科幻,那叫扯淡。


科幻e視野


說到延續發展,那得有一個穩固的基礎,就現階段來講,構成科幻電影基礎的元素如下:

我們已經具備了雄厚的資金保證,中國電影近幾年的投資規模不斷攀高,可以說為好電影大製作鋪好了路,不愁費用,才能花心思在製作上。

我們有規模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電影票房不斷刷新的記錄預示著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票房將會爆發式的增長,而這代表了消費需求和能力。

高級電影人才,這一點不敢說中國處在世界前列,但科幻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我們要關注那些成名已久的導演能否駕馭這個新的創作方式,也要關注新人導演和製作團隊的成長,我們既有大師,也有新秀,只要出一個人才一部精品,就可以帶動和影響中國科幻的製作理念。

我們有好的劇本素材,這個其實中國早已具備了,各種原創科幻小說,優秀的長篇短篇,其實只是沒有市場認可,沒有投資而已,我們中國人不缺想象力,不缺好編劇,只要用心,題材不是問題,大家可以關注大年初一的《流浪地球》。

我們需要有欣賞能力的觀眾,這一點上國內觀眾已經具有了相當成熟的欣賞能力,雖然國內科幻電影目前還沒有發力,但多年以來國外科幻大片的轟炸已經讓觀眾對這個題材毫不陌生了,我們期盼中國人自己的科幻故事,期待以中國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未知時,所體現的中國文化光輝。

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已經有了長遠發展的基礎,讓我們共同期待,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鼓掌喝彩!


學的太雜


超越了30年前的水平再說吧還拍科幻,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