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無論是家種藥材還是野生藥材,不管是傳統的道地產區還是新建基地,在藥材產新之季的那一幕幕藥商雲集、批量吞貨的繁榮景象,近年來已不再重現。21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衝擊著無數的傳統行業,互聯網並不是說一定會成為某個行業的死敵,利用好就是企業的潤滑劑,拒而不受的就會讓互聯網成為你的死敵, 網絡信息的發達,讓傳統型中藥材市場走上窮途末路!

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圖一 蕭條的市場讓經營商體會到了什麼是“門可羅雀”

一位搞中藥材信息的朋友說:網絡信息業的發達,是社會的進步,但卻是傳統型中藥材市場的噩夢!

當時,雖然感覺到這位老師講的很有道理,但是,很多市場商和我一樣,並沒有太在意這個說法,總認為這一天離我們很遙遠……不知不覺,十年過去,市場還是這個市場,恍惚之間,我們卻已經走到了被行業拋棄的邊緣。

過去,一些市場商有的是靠從產地往市場“搬磚”搞“大貨”銷售,有的是在藥市辛辛苦苦靠著“磨刀工”切片經營,一年下來,起早貪黑,集腋成裘,生意上多多少少總能有所斬獲。

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那時的市場商之所以還有生意可做,完全是因為行業信息閉塞,產地藥農聯繫不到藥企,藥企摸不著產地產區,所有的交易,都離不開市場的聚集與分化,由此也便成就了市場的歷史輝煌。

可是,最近幾年,形勢十分嚴峻,隨著網絡信息的發達與暢通,行業信息的公開化,整個中藥材領域:某些品種的種植產區、產量、價格以及藥商、藥農種植戶的住址、聯繫電話,全都可以在網上查到;而需求端藥企的採購訂單也天天在行業信息網上掛著供所有人一覽無餘,買與賣的甚至都能在同一網站掛單。產需雙方已經做到了垂直對話,藥材生意出現了零距離握手,市場商面臨出局,行業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秘密”可言。

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另外,再加上運輸物流配送方面的暢通無阻,“村村通”路面硬化已經延伸到老百姓的村頭地角。

大批量藥材可以專車裝運,小批量的藥材也能做到適時配送,哪怕一件兩件甚至三、二公斤藥材,亦能利用快遞公司做到一對一的精準投送。產地藥商、藥農與用藥單位的接洽已經做到如此愜意,還能有多少訂單流轉到市場來呢?

於此,訂單流失、市場生意冷清的“真相”由此可見一斑!產地跟藥企垂直交易的時代已經來臨,靠第三方介入掙“差價款”養家餬口的市場商好日子一去不返!

二、政府政策正在不斷向產地傾斜,將加速市場的蕭條與沒落 !

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圖二 市場商早早進入藥市等候,採購商您在哪裡?……

從當前國家形勢來看,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傳統落後的交易模式,不管你如何對它留戀,由於它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特徵,面臨被未來淘汰的現實已經無可避免。

為了提升中醫藥行業產品質量,政府鼓勵相關製藥企業推行GAP的基地種植規範計劃,加強對中藥材質量方面的重視與嚴格監管措施。

如今,政府大力扶持農業建設!尤其是對那些偏僻農村、貧困山區等藥材道地產地,政府已經開始著手行動,在種植、生產、銷售方面,展現出為其鋪平道路打好堅實基礎的強烈意願與決心。

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市場上由於幾經倒手、來源錯綜複雜的中藥材,既缺失GAP種植規範“高貴的血統”,又給溯源制追溯體系工作造成了的“很大障礙”,在今後相關部門的嚴格管控之下,未來很難再受到用藥企業垂青……

而且時下諸多產地藥農種植、收購大戶也大都聯手組建了自己的農業合作社、中藥材基地種植公司。所收購、種植出來的中藥材產品,已經開始繞過市場,在國家“稅賦減免”政策大力傾斜扶持下,在用藥企業“去中間環節“的熱切訴求下,以比市場更低的價格向藥企源源不斷地直供銷售!……

以上所介紹的情況並不是人云亦云的道聽途說,而是當前行業形勢事實及未來將要發生的必然狀況!,當然,它也符合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三、十年後,中藥材市場還能剩下幾類人?

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圖三 冷冷清清的鋪面門口,蘊含了市場商多少無奈與彷徨!

十年後的今天,中藥材傳統市場將會餘下那些人呢?

一、隨著全民對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那些搞藥食同源、酒類食品、花茶養生的人群肯定會異軍突起,成為市場重要角色。

二、部分從產地朝市場“拉大貨的”,因為薄利多銷、誠信經營,又有一定的銷售渠道,可能尚可在市場艱難維持。

三、一些在市場做“冷背奇”藥材品種的商戶。由於這類人所經營範圍基本都是不曾被藥典收錄的部分“生僻”品種,法所不及、無典可依,不在國家質量監管範圍之內,採購單位亦因為貨量用之不大,也不願勞神費力去產地採辦,於此也便“賞”了這部分人一碗飯吃。

中藥材市場生意為何如此蕭條?十年後,做中藥材僅剩下這幾類人

隨著國家政府為了保障全民用藥安全的愈加重視,相關監管部門對中醫藥領域管控逐步嚴格升級,原則上來講,市場攤販方面是不得再向任何公司、醫院提供個人私自加工的中藥飲片,只有飲片企業按GMP規範管理生產出來的中藥飲片才被視為可以合法銷售的產品,一切必須按“公對公”模式進行。這對市場諸多一直以來靠從事飲片加工,掙錢養家餬口的個體“打片”經營戶而言,無疑是一個致命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