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唐·錢起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錢起,字仲文,天寶十年進士,與另外九人並稱“大曆十才子”。詩與劉長卿齊名,並稱為“錢劉”,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這首詩是他進京參加進士考試時所做,由於考試時限定了題目、內容與韻腳,可供詩人發揮的地方非常少,因此少見佳作。但錢起卻在如此苛刻的情況下,寫出了這樣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也奠定了他在詩壇上的地位。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錢起年輕的時候比較貧寒,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半路住在京口(鎮江)的一個小旅店裡。大概是晚飯沒有吃飽,他半夜還在院子裡散步,突然聽到牆外傳來一個人的聲音:“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難道還有和自己一樣餓得睡不著覺的同行嗎?他揣度著,出門去看。結果門外明月如霜,一無所有。他剛轉回來,那個聲音又響起了,轉身還是沒人。這聲音若遠若近、忽長忽短,錢起的臉色變得煞白,知道自己是遇上鬼了,趕緊跑回房間蒙在被子裡發抖。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等到他赴京進了考場之後,考試的題目是《湘靈鼓瑟》。“湘靈鼓瑟”,摘自《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詩句,其中包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舜帝死後葬在蒼梧山,其妃子因哀傷而投湘水自盡,變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邊鼓瑟,用瑟音表達自己的哀思。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題目,錢起可是靈感大發,當即信筆寫下了五韻十句。大意是湘江女神鼓瑟好聽極了,什麼水神、客子、樹木、花草都被感動得搖搖欲墜。最後湘江女神哪裡去了?錢起不由得卡殼了。這時候他突然想起撞鬼的事,就把那兩句詩綴在末尾:我也不知道她哪裡去了,光顧聽音樂了,等到抬起頭來,只看見江邊的幾座山峰兀自碧綠。主考官李暐看到這首詩歌,尤其最後兩句,不由得大為讚賞:“這一定是有了神仙在幫助吧!”就把錢起以高名次錄取了。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舊唐書·錢徵傳》稱這十個字得自"鬼謠",其實無非是說這兩句詩是錢起的神來之筆,這世上哪有鬼神之說。曲終人杳雖然與江上峰青不相干,但是這兩個意象都可以傳出一種悽清冷靜的情感,所以它們可以調和,如果只說“曲終人不見”而無“江上數峰青”,或是說“江上數峰青”而無“曲終人不見”,意味便索然了。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曲終人不見”所表現的是消逝,“江上數峰青”所表現的是永恆。可愛的樂聲和奏樂者雖然消逝了,而青山卻巍然如舊,永遠可以讓我們把心情寄託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淒涼的,要求伴侶的。曲終了,人去了,我們以前所遊目騁懷的世界,猛然間好像從腳底倒塌去了。這是人生最難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轉眼間我們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個可親的伴侶,另一個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遠是在那裡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種風味似之。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的神來之筆

至於後來著名詩人如蘇東坡、秦少游等人所用“湘靈鼓瑟”這一意象時,就幾乎沒有不以錢起這詩為藍本的,卻居然忘了它更早的出處《楚辭》。因為後來人們的那些語句的意蘊,都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一空靈的意蘊大有關係,而非《楚辭·遠遊》裡的意象。而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頗為奇特的文化傳承現象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