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脫歐修正案獲通過 這些“補丁”能否打破僵局?

中新網1月30日電(孔慶玲)英國脫歐“大戲”可謂跌宕起伏,波折不斷。當地時間29日晚,英國議會就“脫歐”協議“補丁”——一系列修正案進行表決,通過了要求與歐盟繼續談判,用新方案取代現有協議中愛爾蘭邊界問題“保障條款”的修正案。

分析認為,獲得通過的修正案將成為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下一步和歐盟談判的籌碼。議員們期待著這位“衝鋒陷陣”的鐵娘子,能從歐盟帶回新的脫歐協議,從而解開這場持續已久的脫歐僵局。

議會再闖關,脫歐協議被打了哪些“補丁”?

本月15日,英議會下院以432票對202票的壓倒性優勢投票否決了首相與歐盟於2018年11月達成的脫歐協議,這是近百年來英政府在議會遭遇的最嚴重失敗。

脫歐協議被否後,英首相按照要求提交了所謂的“替代計劃”,但這份替代方案並未對原脫歐協議進行改動,這當然不是議員們想看到的,他們紛紛提出修正案,為脫歐協議打“補丁”。而此次議會投票表決,重點就是對這些修正案進行表決。

議員們共提交了十多項修正案,議長約翰•伯考選擇了其中七項進行表決。其中,保守黨“1922委員會”主席布雷迪提出的有關北愛邊界問題的修正案被認為是此次表決的關鍵戰場,他提出用“避免硬邊界的替代安排”取代協議中的北愛邊境“保障條款”。

29日晚,英國議會下院經過辯論,最終以317票支持、301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該修正案。

此外,議會當晚還以318票支持、310票反對,通過了保守黨議員卡洛琳•斯佩爾曼提出的不具約束力的修正案,排除了無協議脫歐。

不過,這是當晚投票中僅有的獲得通過的修正案,其他修正案均遭否決。包括工黨議員伊薇特•庫珀提出、要求特蕾莎•梅最晚須在2月26日前和歐盟達成脫歐協議,否則國會將投票表決,是否迫使首相向歐盟要求將脫歐時間延到3月29日以後的修正案。

重新談判? 特蕾莎將帶“籌碼”去歐盟

儘管議會投票通過了多項脫歐協議修正案,但並不能更改脫歐協議的內容,因為對脫歐協議的任何改動都需要歐盟同意。不過,特蕾莎•梅可以把修正案作為自己到布魯塞爾談判的籌碼,要求歐盟作出讓步。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稱,此次投票結果或將指導英首相與歐盟談判的下一階段。英國天空新聞也表示,這次投票可能會極大地改變英國脫歐進程。

在歐盟頻頻表態拒絕重新談判之際,這些“補丁”給了英政府重新談判和達成新協議的希望。英首相發言人也表示,儘管歐盟堅稱不會重啟談判,特蕾莎仍將尋求對協議進行“修改”。她還表示,無論與布魯塞爾達成何種協議,都將“儘快”在議會進行第二次有意義的投票。

歐盟官員日前也指出,如果特雷莎•梅能向歐盟提出一個明確、可行的修改要求,而且她和歐盟都認為可確保最後能夠得到批准,那麼可能就會有勉強推進的空間。

時間緊迫僵局難解 脫歐會否被推遲?

根據法律,英國將於今年3月29日正式退出歐盟。現在距離這個日期僅剩兩個月,時間緊迫,但英國內部尚未就如何退出歐盟達成共識。脫歐協議被否,僵局難以化解,英國因此陷於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就連做了近67年模範君主的英女王也坐不住了,她在一場演講中,雖未明確提到脫歐問題,但整篇講話都在向政界傳遞一個消息:求同存異,關注大局,結束這場將英國推到懸崖邊的動盪。

儘管英首相近期展開了廣泛的跨黨派協商,議會也投票通過了多項脫歐協議修正案,但憑藉修正案能否讓歐盟作出讓步仍是未知數,兩個月的時間顯得更加緊迫。那脫歐期限能否延遲?

英國議會下院領導人安德烈婭•利德索姆日前曾暗示,英國脫歐的日期可能延後“數個星期”,以給予議會更多時間放行脫歐協議。

工黨議員也在一份提交的修正案中建議,如果特雷莎•梅沒能做到有協議脫歐,議會將要求歐盟推遲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的最後期限。修正案建議將期限延長九個月,至12月31日。

但是,特雷莎•梅並不贊成推遲脫歐。她曾表示,一些議員試圖利用議會程序延長脫歐期限,這不會解決問題。在她看來,議會仍須做出明確決定:通過脫歐協議、無協議脫歐或者不脫歐。

以防萬一,備好“無協議脫歐”應急預案?

不論接下來兩個月,英國議會做出何種決定,能否達成脫歐協議都還是個未知數,與此同時,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與日俱增。萬一英國硬脫歐了,怎麼辦?

當政客還在為脫歐協議辯論不休時,商家們已經如坐針氈了。

隨著脫歐進程陷入僵局,越來越多英國公司啟動了各自的應急預案,調撥資金、調動人員、加大儲備,希望儘可能減少脫歐混亂帶來的衝擊和損失。

一些國際公司已決定把人員和生產基地遷往其它國家。僅在過去幾天裡,已經有數十家公司啟動了“出走英國”的行動方案。

英國政府也在商議計劃,一旦無協議脫歐引發局勢混亂,將考慮頒佈全國緊急狀態甚至戒嚴令,實施宵禁、旅行禁令及在部分地區派兵鎮暴。

無協議脫歐還是有協議脫歐?英國脫歐前景難料。前英國駐歐盟大使伊萬•羅傑斯預計,未來幾周脫歐僵局仍會持續,似乎結果要等到距離3月29日很近的時候才會明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