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很久沒有一本書如此打動我,掩卷三日,仍餘音繞樑……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這本書,是何老師將塵封三十多年的舊稿編集成冊,主要有“稚燕呢喃”、“故園回憶”、“蜩螗春秋”、“獄中紀實”、“晨鐘暮鼓”、“落花時節”這幾個篇章,最後還有流沙河老師寫給她的“七隻情雁”,以及她幾位朋友的“記錄何潔”,坦坦蕩蕩,不偏不倚。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每個故事獨立成章,整書串起來又是大半生的歲月,一路泥濘,卻倍感溫暖,每一個故事裡,你都能體會到何老師用悲憫之心去觀照世間萬物。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生活娑婆,歲月漸長,當自己都活成了戲劇,就很難再被別人的故事打動,何況是高我一輩的桑榆老人。

那個年代的荒唐與苦難,是後來蜜罐罐裡頭長的娃娃永遠無法理解的,即便唏噓感嘆也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打開這本書的“動機”緣於“青峰書院”,很早就聽說青城山普照寺旁有一個“青峰書院”,也細碎聽過何老師的一些傳奇,但當讀完整本書,我才發現“書院”不過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特別喜歡何老師的文筆,完全是我們這個年代沒有的一板一眼,細緻入微,整個一幅工筆畫,沒有濃墨重彩,卻繪出世間百態。總之,“開卷有益”是當之無愧的…….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何潔(1941年10月—),生於四川成都,川劇演員,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四川青城山青峰書院主人。上世紀80年代中期,她在青城外山普照禪院閱藏、禮佛、寫作8年。繼後又創建了在國內具有極大影響的“內明寫作中心”。同期應聘《青城文薈》,任執行副主編。上世紀90年代初,赴港參學,併為多家報刊撰寫專欄。積極倡導“壯嚴國土、完善人格”的人間佛教思想,引起了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全文摘錄了何老師刻於青峰書院照壁的《我與青山共白頭》,就當管中窺豹吧:)

青峰山上古木叢生,山形如一朵半開的青蓮,在從川西高原逶迤而來的味江兩岸青山叢中顯得卓而不群,除了東有平坦的山道出入之外,周圍都是絕壁萬仞,石壁下味江環繞而過。我住的山月寮就在山上,多年來,我被這綠色屏障守護著,感到安全和恬靜 強說愁的年齡早已過去,愈來愈喜歡明朗的晴空。清晨漫步叢林,青青的草叢,碧綠的枝頭都還掛著串串露珠,微風來處蕭蕭下滴。當那枝梢的露珠即將消逝時,熹微的晨光透過叢林,每片綠葉都變得晶亮閃閃,猶如萬點繁星,真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自然的啟示對於生命自身的參悟原來是如此簡單,就是這份直沁心脾的靜謐的綠,能使你浮躁的心鄙陋之念瞬間冷熄。由此我才明白,為什麼佛教初興時釋迦牟尼的弟子們被稱為森林僧,他們每日清晨必去林中樹下張傘獨坐參悟究竟。人也只有回到自然後才會豁然明白,在生活中你究竟缺少什麼。你會暫時忘掉都市中那被汙染的空氣、灰暗的天宇、過分熱火頻繁的你來我往。孤獨在當今社會中已經變成昂貴的奢侈品了。泰戈爾嚮往的森林文明,其中就包含著這份孤獨的快樂。這絕非是遺世獨立,而是一種醒轉來活著的自由意識。我素來就對民主政治不感興趣,珍視的就是個人應有的這份自由。五柳先生的桃花源,又豈止是古代人常做的夢啊。對於這位隱逸詩人,古今各有褒貶,許多人無法理解即懷有大濟蒼生的政治抱負何苦又去歸隱躬耕。那不妨多讀幾篇陶潛的詩作,最好是到戶外去讀,到荒郊曠野到森林溪頭去讀,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讀了這些帶著泥土味的吟唱,也許你就會明白他所要逃避的絕非是生活本身 曠達同樣會被人看作是牢騷,但讓它躲進森林中去發洩也就於他人無損,更於社會無害。其實我本人就有千百次的體驗。此種對心身有益的發洩,會很快讓你恢復愛心,求得心理的平衡。牢騷發給大自然,這是充滿詩意的抒情哲學


「繫辭薦書」心中有光 何懼風雨——讀《何潔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