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心態不同傳經導致結果的完全不同,穆舜英與餘純順一男一女,兩個上海人去羅布泊就是很好的說明。

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中是“進得去,出不來”的意思,也有人將其解釋成“失去的家園”。羅布泊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東緣,是世界上著名的乾旱中心,海拔780米左右,位於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最低處。這一區域歷來被人們稱為“死亡之海”。 浩瀚的沙漠就像是無邊無際的大海,肆虐的沙暴、移動的沙丘,如同海上翻騰的海浪, 時刻都會將人埋沒其中。因此,在這裡遇險的探險家不計其數,“死亡之海”之名也逐漸聞名世界。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餘純順,旅行者、探險家,上海人。他徒步穿越羅布泊的故事,我大約知道一些。1996年,我在烏魯木齊工作,餘純順徒步穿越羅布泊,這在當時的新疆也算是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了。穿越前和穿越中,餘純順精神都是異常亢奮的。面對記者的採訪,他大約說過這樣3句最能代表他心情的話:“我到過新疆許多地方,只有龍城(注:羅布泊北岸雅丹地貌)充滿了輝煌的詩意。”;“我有一位朋友,是位報社女記者,她寫了篇關於我歷時八載走中國的文章,據她自己講已經替她掙了三千多塊錢稿費……為此,有人調侃說,餘老師你已經成一棵搖錢樹了!“;“迄今為止,到過和將要到羅布泊的上海人,一個是彭加木,一個就是我(注:彭加木曾在上海工作過)。如今,彭加木已經魂歸大漠了,而我,只有我餘純順,一定能征服羅布泊!”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很顯然地,餘純順在過分的“自信”裡,忘記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上海女人,她也是到過羅布泊的,還在那裡發現了“樓蘭美女”。她是穆舜英,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上海人,1960年8月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先後在新疆科學分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館考古隊、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

1979年6月,借中央電視臺拍“古絲綢之路”電視片之機,時任新疆考古所所長的穆舜英作出聯合組成大型探險考察隊去羅布泊地區考察古絲綢之路和探尋古樓蘭城的決定。當時,羅布泊地區和樓蘭古城已有50年沒有人進入考察過。為了確保探險考察的成功,聯合考察隊先進行了兩次探察和嘗試性先遣考察,由穆舜英、彭加木分別率隊完成。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考察中,穆舜英和隊員們為了尋找《水經注》裡記載的失蹤的“龍城”,在羅布泊北端的鐵板河河灣停留了4天,並在那裡發掘了一處已開露的古墓,這便有了當時轟動世界的“古樓蘭美女”。隨後,穆舜英和隊員們跟著駱駝開始步行向樓蘭方向進發,經過近10天的行程,他們到達了樓蘭。穆舜英說,當時隊員們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大家歡呼著:“中國探險考古隊首次成功進入樓蘭了!”忘記了長途跋涉的千辛萬苦。他們在那裡停留了一個星期,考察了故城遺蹟東部的一座佛塔和城外幾公里處另一座佛塔,以及城中最顯眼的建築遺蹟“三間房”和其他一些地方,發現了一些古文物及漢文和佉盧文木簡。

面對記者的採訪,驕傲的餘純順對他這位同鄉的事蹟隻字未提,或許,他對此根本不知情。穿越路線確定下來後,有人根據羅布泊的氣候特點,極力勸阻餘純順改換季節,穿越最佳時間應在九十月,可以避開高溫和大風天氣,使穿越活動更具成功把握,而不是五六月。但餘純順不聽,說是日程安排已經不可更改,何況自己在九十月份,要去南疆的麥蓋提縣訓練駱駝,然後孤身橫穿(由西向東)塔克拉瑪干沙漠。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也是很顯然地,在無法更改的“日程安排”裡,餘純順百分百地認為自己會成功穿越羅布泊,甚至把穿越之後的事情也列入了“計劃”。然而,很不幸的是,這個“計劃”流產了。1996年6月13日,他在即將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羅布泊全境時遇難了。此前的6月11日,車隊在湖盆找到餘純順,詢問他的情況,他說:“我沒事的!身體這麼結實,絕對沒有問題。從出發到現在,我一次沒休息,一氣走到這裡的……我這不是走過來了嗎?我就要打破6月份不能進入羅布泊的神話。再走兩三公里就到第一個營地了,到了以後我就扎帳篷休息。今天早點睡覺,明天趕早走,你們趕快回吧!”車隊臨走時,餘純順還說:“剩下的路,我一天半就可以幹掉。”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然而,隨後餘純順便與車隊失聯了。人們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死了,距羅布泊湖心僅50多米。當時是6月18日10時15分,人們通過直升機搜救找到餘純順那頂藍色帳篷。帳篷一角已經塌落,周圍不見他的身影子,帳篷裡也不見有人回應。人們走近時看到一把脫鞘的藏刀扔在帳篷門口,刀鞘不知去向。帳篷裡,餘純順頭東腳西仰面躺著,頭部腫脹,五官失去比例。“他的頭髮象洗過一樣,長而濃密的鬍鬚也溼漉漉的。裸露的上身佈滿水泡,右胸部的一個大小如乒乓球,尤其醒目。他的右臂朝上略微彎曲,肘下壓著草帽,捆紮成一卷的藍色睡墊放在胯部……”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不遠處是餘純順挖的坑,約洗臉盆大小,深約50cm。而在他走過的路上,共有4個點埋有水和食品,第一個點他沒有動,第二個點只取了一瓶水,第三個點取了2瓶水,第四個沒有動。為此,有人分析他是中暑死亡,但以他那麼好的身體即便中暑也不會死得那麼快,還有迷路、缺水,尤其是缺氧的因素。依據是:沙塵暴席捲而來全是灰塵,根本呼吸不到氧氣,從餘純順拔出的藏刀就可以看得出,刀上全是泥土,身後一個一米的深坑是用刀挖出來的,因為他迫不及待需要躲進深坑躲避沙塵暴呼吸氧氣,卻不知中暑的時候大體力勞動容易猝死。

生命在大自然面前,在此變得不堪一擊,餘純順征服羅布泊的夢想在這裡倒下了,而有意思的問題在這裡也便出現了。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被餘純順記著的“老鄉”彭加木,於1980年6月17日上午給人們留下了一張這樣紙條:“我往東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時三十。”冒著50℃多的高溫單人獨往沙漠找水失聯了,在失聯月份的時日上,與餘純順失聯的6月11日就差了不到7天的時間,而餘純順死亡的6月13日與彭加木失聯6月17日只差4天時間,彭加木失聯6月17日與人們找到餘純順6月18日只差1天時間。

我們無心去研究也研究不出這種巧合中的“秘密”,而彭家木與餘純順給我們的啟示是很明顯的,即面對嚴酷的大自然,脫離團隊,想要以個人的能力乾點兒事是不行的。再強的人個也是個人,再無用的團隊也是團隊,在羅布泊這種地方脫離團隊,也許只有一個字——死。

需要說明的是,1980年與彭加木同時率隊考察羅布泊的穆舜英不但活了下來。在考察考察羅布泊日子裡,她始終與自己的團隊在一起,雖然被後來的餘純順“忘了”,但她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編著了很多學術著作,最得不少學術成果,直到2008年才去世。而這與巧合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今天,有一種說法是,羅布泊是上海人克地。除彭加木與餘純順這兩位上海人外,據說上世紀60年代,有十幾位解放軍戰士測繪羅布泊地形,其中有一位上海籍戰士迷失方向,尋找一個月未果;70年代,3位地質隊員,其中有兩位是上海人也在羅布泊迷失,乾渴而死,且傳說都是6月17日。但我們要說的是,穆舜英怎麼就成了個例外呢?還需要說明的是,羅布泊漢朝時期就有一個人口眾多,頗具規模的古代樓蘭王國。它於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曆史。張騫出使西域就曾來到過這裡,要說最早見識和考察這片土地的人,非張騫莫屬,而張騫的身邊也是有團隊的。

餘純順等人的經歷告訴人們,想要憑藉個人“英雄主義”的情懷和能力征服大自然,不但是不可能而且是萬萬不可能的。(文/路生)

這個上海女人與彭加木分別率隊,成了勇闖羅布泊的第一位巾幗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