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通寶“錢隆”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

乾隆通寶“錢隆”

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5毫米,重約3g。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 。幣種與不同時期形狀與大小也有不同

乾隆通寶“錢隆”


乾隆通寶“錢隆”


所謂母財,便是古時翻鑄大量貨泉時,中間和處所財務所建築的尺度樣板錢。

曹柯平:讓遊客在放鬆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文化,營造一種大眾考古氛圍,提升大眾欣賞水平,讓更多的人願意走到博物館來。在我看來,目前還應該提升博物館人員專業素質,對他們進行培訓,甚至可以敞開大門讓老百姓也來聽一聽。

商業與文化的平衡之道

畫面三:在景德鎮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裡,古瓷研發、拉坯、上釉、燒製、手繪、再燒製等古瓷工藝流程“現場秀”吸引了很多遊客。這種展示本身也是營銷,遊客中約10%左右的人會選擇現場購買仿古瓷作為紀念。“很多人慕名而來,根據他們需求開發出更多的仿古作品。博物館帶動了企業發展,開發文化產品也是對博物館文化的一種傳承。”黃雲鵬說,這種思路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2010年11月,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被正式認定為民間博物館。

乾隆通寶“錢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