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結局是什麼?我最喜愛的電視劇,愛我中華!

我的團長我的團結局是什麼?我最喜愛的電視劇,愛我中華!

最終存活下來的炮灰們。

虞嘯卿有沒有開始反攻?炮灰團究竟存活幾人?從2天抻長到38天的樹形堡壘是否堅守住?孟煩了和迷龍能否終歸抱得美人安享太平?團長龍文章最終何去何從?...無須妄自猜測,無須查遍劇透,無須翻看原著,這些讓《團長》粉絲日思夜想的問題在大結局中一一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虞嘯卿被唐基忽悠得暈頭轉向,兩天,兩天之後又兩天,兩天之後再兩天……時間比日軍的炮火更加殘酷地蠶食著傷兵滿營、缺糧少藥的炮灰團;從甕中捉鱉變作甕中之鱉的炮灰團們仍然在頑抗日軍一輪又一輪的攻擊,這一回,如同龍文章沙盤大戰的時候想得一模一樣,日軍發出了毒氣彈;

張立憲犧牲,何書光犧牲,不辣負傷,麥師傅被抓作俘虜,不忍其受辱的龍文章含著眼淚一炮送他上路;炮灰們在30多天後已奄奄一息,不辣掏出最後的手榴彈準備留給自己,迷龍還算計著龍文章欠他多少錢;手榴彈終究沒有落下,虞師座反攻了,救援小隊找到了樹形堡壘,《士兵突擊》中“成才”飾演的小隊長解救了活下來的六位炮灰,他們是:龍文章,孟煩了,迷龍,阿譯,不辣,喪門星。

我的團長我的團結局是什麼?我最喜愛的電視劇,愛我中華!

六十年後,把餘生都交給了禪達的孟煩了已白髮蒼蒼,他走在今非昔比的禪達街頭,路過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成了那些王八蓋子的炮灰們。他的團長,龍文章,是裡面笑得最燦爛的一個……

煽情

1.接二連三的慘烈死亡

沒有什麼比一個你熟悉的角色突然“嘎嘣”掛掉更富於煽情的效果,而如果這位角色的死是“重於泰山”型的,如果你再不感動那簡直就是太沒人性了。康導和蘭編絕對是深諳此道的高手,於是,在《團長》的結局,便進行了一次殘忍的“大清洗”,讓接踵而來的死亡擊潰你心中情感的防線。

張立憲之死

在日軍發動惡毒的毒氣攻勢之後,身邊的戰友已接二連三地倒下,被防毒面具眼罩上的血跡模糊視線的他一把掀掉,打出了最後一枚炮彈。他被毒氣嗆倒了,毒氣讓他的臉毀了容,後來,他開槍自殺了。他其實不是因為毀容死的,他是因為終生信任的虞嘯卿居然會不守承諾陡然失去了崇拜甚至信仰才自殺的。

何書光之死

從始至終並不招人待見的何書光恐怕已經提前預感到了自己“人之將死”,於是趕緊留下了自己的“其言也善”:請最後一個死去的弟兄炸掉這個“鬼地方”!在又一輪敵軍的攻勢中,身中數彈的他直挺挺的倒下去,讓平日與他話不投機的炮灰們眼中含滿淚水。

麥師傅之死

在搶奪食物的戰鬥中,老麥因為負傷,被日軍俘虜。他們押著他來到陣地前,日本鬼子用刺刀向他劈刺,麥克的痛苦讓另一個美國人柯林斯痛不欲生。太痛苦了,麥克一直在央求開炮打死自己,龍文章忍著淚,拉響了炮栓。而麥克最後的話是——我因為和你們打了這樣一場仗而驕傲!

2、旁白傷口上再撒鹽

一直備受爭議的煩啦旁白從整劇開頭終於堅持到了最後。其實,如此慘烈的戰局哪裡還用得著他來贅言,擺明了,這平時就很“瓊瑤腔”的旁白此時就是為了在觀眾脆弱的心頭再撒上一把鹽,將煽情推到極致。

“我太明白他在哭什麼了,哭他的信仰就此消亡”

“如果攻克大門就算攻佔,那我們這一天,被攻佔了幾十次”

“我們在驚嚇之餘,狠狠地發洩了一下這幾天來的悲傷。我們發洩過了,可我們又少了幾個兄弟”

“我把自己的餘生交給了這裡,是為了在這裡一抬頭就能看見我的南天門”

3、配樂無止境氾濫

低徊婉轉的大提琴,悽婉嘹亮的小號,如泣如訴的鋼琴,似乎只要炮火聲一停止,就會適時冒出來攪人心絃。可以說,《團長》整劇下來,這無處不在的配樂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當最後你我都已經快對這“靡靡之音”免疫之時,一段空曠的沉寂是不是會更加觸動人心呢?

我的團長我的團結局是什麼?我最喜愛的電視劇,愛我中華!

遺憾

1、過於寫意的句點

白髮蒼蒼的孟煩了口述了整個炮灰團的故事。

我想,在全劇結束後,這最後十分鐘的結尾會被人長久地討論。或許這樣的處理可以認為是編導的匠心獨具,但在整個劇集高度寫實的藝術風格下,在結尾安插這樣“超現實”式的橋段仍顯得有些突兀。

劇情在炮灰們終獲營救出戛然而止,我們不知道這六個人的最終去向,除了故事敘述者孟煩了——他在60年後仍然還在禪達,成了一個不起眼的老頭。而當他在清晨的街上走過時,居然出現了“滿城盡是炮灰團”的奇觀:這裡有酒店泊車小弟龍文章、霹靂舞者阿譯,帶著大肚子老婆散步的迷龍,街頭義務出診的社區大夫郝獸醫,清潔工康丫,晨練少年豆餅,古玩店老闆不辣,小保安蛇屁股,賣氣球的克虜伯,還有青年戀人張立憲與小醉……

這樣的處理當然可以說是大膽和前衛,也算是不落俗套,可讓習慣於傳統的閉合式結局的國內觀眾能接受多少無疑是個大大的問號。我想大家真正關心的還是這些出生入死的炮灰們究竟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歸宿吧,哪怕是最簡單的歸宿——活著,都很難在這樣的表現手法上得出答案。

2、糾結的虞嘯卿

有膽有識,知人善任,滿腹理想,不畏生死的虞嘯卿,為何在最後成了受人唾棄的國軍官僚?劇情在揭示這一重要轉變時顯然不夠清楚。難道僅憑唐基的三寸不爛之舌就把他忽悠得只想著“光明前途”而放棄自己為之奮鬥半生的崇高理想?一封電文就能讓龍文章嗅出“這娃子越來越像唐基了”的味道?不得不說《團長》在塑造虞嘯卿這個人物上做到了複雜的深度,卻未能完成一個完整的角色。難道說在我國的電視熒屏上一定要把一個國民黨軍官最終引向反面嗎?

3、重複煽情導致審美疲勞

一回感動二回落淚,但再三再四就難免有些麻木了。當一部劇集不靠故事的層層推進而靠煽情賺取熱淚的話,距離精品就有了差距。《團長》有一個好故事,但遺憾的是編導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未能以搭建精巧的故事結構、製造強烈的戲劇衝突為重,反而在該往劇情走向發力的時候打出軟綿綿的煽情牌,不但沖淡了本應具有的張力,而且造成了故事的嚴重拖沓與冗長,這已成為《團長》自開播以來最受詬病的地方,這個問題在大結局中同樣未能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