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盜帥夜留香YE


趙匡胤就是柴榮的心腹忠臣,沒想到趙匡胤卻奪權了。




柴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是後漢輔國四大臣之一,因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最有威望,在出徵路上被手下將士擁立,當時沒黃袍是把黃色大旗扯下來給他披上的。

趙匡胤目睹了全部過程。郭威死後,因為被滅族所以沒有子嗣繼位所以讓養子柴榮繼位。趙匡胤跟著柴榮出生入死的幹,鞍前馬後的照顧,所以成了柴榮的心腹。柴榮重點防範的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為了消彌矛盾專設“殿前都點檢”讓張永德擔任。由於注意力都集中到張、李二人身上了,所以忽視趙匡胤,趙匡胤結交文臣武將,培植私人勢力。柴榮一死,立即有邊報契丹和北漢來犯。趙匡胤奉命出征,剛走就有謠言出征之日冊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此前接替張永德殿前都點檢之職。於是,三天後發生了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

不是柴榮沒有心腹忠臣而是心腹忠臣才有權力和機會奪權。回到京城後,待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還沒集結人馬就被趙匡胤的同黨追殺,全家被殺。然後就是禪位儀式。整個過程滴水不漏,一氣呵成,而且犧牲的只有韓通一家。事成之後,趙匡胤也沒有殺舊臣和宗室,甚至連前朝宰相都留任了。

趙匡胤敢戰善戰,敢幹能幹,而不嗜血,比同時代的大將強。


江南不缺水


五代亂世,就是比拳頭硬的時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證一定能坐穩皇位,更何況是一個只有七歲的小孩皇帝?我們現在之所以對後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太過於優秀了,因為他的優秀,讓很多人在下意識裡忽視後周其實也是一個五代政權,忽視了後周的立國根基其實並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強多少。



那麼,後周的立國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氣的說,也就比後漢強一點,在五代中排倒數第二。柴宗訓的皇位被趙匡胤給篡掉,屬於非常正常的結果。

我這麼說,理由有三:

首先,後周的國運太短,從建國到被趙匡胤篡掉,只有區區九年,根本沒有時間培養效忠於柴氏的骨幹。

其次,後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來的。郭威能篡位,別人就篡不得了?上樑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樑不歪了。

第三,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統其實很弱。而柴宗訓又是個七歲小孩子,他的統治基礎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周世宗柴榮在去世時,他能信任的忠臣幾乎屈指可數,趙匡胤算是一個忠臣,柴榮也將兒子託付給了他。但是很可惜,柴榮看走眼了。

那麼,柴榮如果不重用趙匡胤,轉而託孤給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訓的皇位被權臣給篡了麼?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殘酷,不可能!

因為,從中唐藩鎮割據以後起近兩百年,中原就是亂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單靠血緣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沒有成功的案例。這和大一統王朝傳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訓在當時局面下,沒有一絲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除了趙匡胤之外,還有大把的人,同樣對皇位蠢蠢欲動,這些人一樣有可能把柴宗訓取而代之。

前面說過了,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統並不比張永德(郭威女婿)、李重進(郭威外甥)要強多少。柴榮可以繼承皇位,他們憑什麼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沒有趙匡胤,也會有錢匡胤、孫匡胤會冒出來篡位。柴宗訓的皇位,天生就註定了要被篡。柴榮想通過託孤給忠臣的辦法來給小兒子鋪路,這是不可能的。他當時唯一可行的傳位途徑,只能是把皇位傳給強者。最起碼的,也應該是把皇位傳給成年的柴氏宗親,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可能有人會覺得,皇位不能傳給兒子,只能傳強者,這也太殘酷了吧?但是沒辦法,這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會被稱為亂世,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三國時,孫策突然病死,他沒有把江東之主傳給兒子孫紹,而是傳給弟弟孫權;

南北朝時,高澄臨終前,他沒有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是傳給了弟弟高洋;

五代時,郭威的兒子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殺的乾乾淨淨。他在登基後,其實還可以考慮廣納後宮,再生幾個兒子。但郭威並沒有這麼幹,他是毫不動搖的栽培柴榮,完全不考慮把皇位傳給兒子。

孫策、高澄、郭威會選擇強者傳位,而不是傳給兒子,就是因為他們都明白,生於亂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這個道理,其實柴榮也懂。只不過他沒有看透,沒有郭威那麼深的覺悟。

郭榮重病前,他為了保柴宗訓的皇位,費盡心思的去打壓張永德、李重進,重用趙匡胤來制約他們。然而結果是,張、李二人確實被打壓了。但反讓和郭威毫無關係的趙匡胤輕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柴榮費盡心思,只是便宜了趙匡胤。這或許就是柴榮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這兩方面的差距吧。



後來趙匡胤上位,他的頭號培養對象也是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為趙匡胤明白兒子太小了,鎮不住場子的這個道理。

當然了,趙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後來趙光義尾大不掉,趙匡胤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最後趙匡胤之死,民間對此議論紛紛,都說是被趙光義給害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北宋從五代亂世中給走出來了。趙匡胤的作用居功至偉,趙光義的功勞也非常大。試想,如果當初不是這哥倆交替上位坐皇帝,穩住了局勢。北宋會不會也是第二個後周呢?



總的來說,柴榮傳位給兒子,而不是培養兄弟繼位(柴榮有四個兄弟),這是一開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錯誤。如果連這個大方向都搞錯,那麼柴榮在臨終如何佈置儲位問題,都必然是徒勞無功。

不過,如果柴榮能多活十幾年,一直活到柴宗訓能順利接掌大權,他傳位給兒子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榮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撿芝麻,又不想丟西瓜,這怎麼可能呢?


Mer86


五代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柴榮作為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在自己身後不留後手呢?而且趙匡胤也不是輕易得手的。

早在柴榮病重之際,他就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政權安全的將領作了重點防範。

比如,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典禁軍,戰功卓著,另外有個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所以世宗考慮到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加上覺得他並非真正的輔政之才,乾脆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

但是張永德留下的空缺卻由趙匡胤擔任。因此從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說,柴榮為了鞏固其政權,反而讓趙匡胤有了奪取其政權的契機。

當然,就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雖然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僅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發動一場宮廷政變。

柴榮當時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趙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征慣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郭威、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而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

但可惜的是,世宗殫精竭慮安排的輔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壞無遺。先是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改任陝州節度使。袁彥離開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令鐸升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為殿前都虞候。

此後不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

在此之後,殿前司的實權派人物如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劉廷讓、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馬全義。其中石守信、王審琦、劉廷讓三人,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私交甚篤,趙匡胤“常兄事延釗”;馬全義則是趙匡胤心腹,可以說恭帝即位月餘,殿前司就變成了趙匡胤政變的大本營。

而本來應該制衡殿前司的侍衛親軍司的情況也大有變化: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暫缺 、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這四人當中,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三人都以趙匡胤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大體上也被趙匡胤勢力控制了。

後世有人認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動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決定,一切都是趙匡胤在暗中操縱。理由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趙匡胤通過符太后這個沒有絲毫政治鬥爭經驗的女子,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這些人事調動,趙匡胤才藉著所謂“契丹南侵”的這個理由,將部隊帶出了汴梁城,並將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而趙匡胤最後的成功,要結合五代的具體情況來看。五代是一個誰握有軍權,誰就等於擁有了政治發言權的時代。合格統治者首先的條件是能打,比如柴榮。但上個合格統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會忠於這個統治者的兒子。雖然歷史上是趙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後掌握權力的是其他柴榮的心腹重臣,一樣會想辦法造反奪權的。

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會導致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要說心腹,最心腹的莫過於趙匡胤了。不過柴榮臨終前還是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為年幼的兒子保駕護航,其中就有掣肘趙匡胤的部分,可惜此時的趙匡胤氣候已成,不是一個七歲孩子能對付得了的。

顯德六年(959年),也就是柴榮去世的那一年,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年初柴榮身體還未有異樣,帶兵北伐,此時趙匡胤跟隨在柴榮左右,擔任水陸都部署,這個職位十分重要,是前線各路部署的總指揮,趙匡胤在柴榮心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還不止這些。

柴榮平定關南以後,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點檢”是官職名稱,而在後周官職中,離他最近的便是“殿前都點檢”,當時由張永德擔任。在柴榮臥病回京後,對此事心存芥蒂,於是就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接替了張永德。

這一任命更能看出柴榮對趙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顯然已經相信了“點檢作天子”這一讖語,否則不會一回來就換人,而他將趙匡胤換到這個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會避免讖語的發生;其次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對天子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掌統率親軍,總額左右衛將軍、符寶郎、宿直將軍、左右振肅等官,可以說整個皇宮的安危都繫於此人之手。

如此,還有誰能比趙匡胤更加心腹嗎?

雖然是確實是心腹,但從柴榮臨終前的一系列安排看來,還是對趙匡胤有所防範的。

首先他安排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宰臣,即為託孤重臣。以三人的資歷和能力,完全可以鎮得住文官集團,也可以對武將集團形成掣肘。

隨後他又佈置了武將集團,在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後,又相繼提拔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點檢;韓通為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令坤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袁彥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其中除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與趙匡胤關係融洽,韓通和袁彥則與趙匡胤極不對付,與之處處為敵。這樣就在武將集團中培養出對立勢力,有利於制衡和掌控。

最後柴榮還扶植了外戚,立符氏為後,以此來籠絡其父符彥卿,藉助符彥卿地方上的軍事力量,與朝堂間的託孤重臣制衡監督,以此保證幼子宗訓統治地位的穩固。

原本這一套安排可謂是四平八穩,保自己的兒子成長完全不在話下,但是可惜的是,柴榮高估了趙匡胤的忠誠,又低估了他的能力。

他安排的三位宰相,後來都成了北宋開國名相,符彥卿也被封為北宋國師,幾人全部選擇了與時俱進。至於韓通和袁彥,後者很識時務,並未抵抗,前者倒是進行了殊死反抗,但並不見得是為了柴家,而是因為自己與趙匡胤積怨太深,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不過對於趙匡胤來說,你越反抗我越興奮,要不然搞得好像我這皇帝是白撿的一樣。

實際上柴榮已經預料到臣強主弱的局面,只是沒想到自己一直最信任的趙匡胤,有如此的號召力。不過趙匡胤在奪位後對柴家後人倒是照顧有加,沒有做得太過,也算是對得起柴榮的知遇之恩了。


尹禾


蔡榮對自己的身後事是作了周密安排的。

從顯德六年(959)四月“不豫”開始,柴榮病情漸漸加重,不得已之下只得開始考慮身後之事。

他深知諸子年幼,如果不對身後事有所安排, 年幼的兒子在未來的政治鬥爭中勢將無力掌控局面。唐末以來“數十年間, 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誰握有兵權, 就等於有了叫板皇權的資本。後晉悍將安重榮曾公然宣稱:“天子, 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寧有種耶?”;周太祖郭威就是通過兵變上位的,作為親歷者,柴榮自然明白武夫跋扈的後果。

史載周世宗馭下“用法太嚴”,“群臣有過則必面質折之”。文武大臣對他的恭順不過是種畏懼,並沒有建立起真心擁戴的君臣情分。所以, 當週世宗突發重病之後, 就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大將作了重點防範。首先,他解除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之職。張永德屢立戰功掌典禁軍,更由於他是郭威女婿,柴榮必須防範他生不臣之心。繼任殿前都點檢的是資歷淺、軍中後起之秀趙匡胤。

對趙匡胤,柴榮也不敢放心使用。又提拔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點檢;韓通為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令坤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袁彥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其中慕容延釗、韓令坤與趙匡胤關係融洽之外,“性剛愎”的韓通與趙匡胤完全是一對冤家。 韓通的兒子人送外號“韓橐駝”,見趙匡胤在中央禁軍中有人望,經常居中挑拔,勸說父親先下手為強。袁彥也與趙匡胤不對付,與之處處為敵。

周世宗如此人事安排乃是刻意為之,他不希望任何一個將領在禁軍中形成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 而是希望他們之間彼此仇視、行事掣肘。

在重新安排好禁軍將領的職務後,病重的柴榮又立符氏為後(“宣懿皇后之女弟也。”)。先後立符氏姐妹為皇后, 是周世宗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所以如此,周世宗是希望藉此來籠絡其父符彥卿。

符彥卿時任天雄軍節度使。天雄軍以前是唐河朔三鎮的魏博, 後改為天雄軍。河朔三鎮,唐末五代數十年間始終是朝廷一大隱患。自從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移至關東,河北首當其衝成了防止契丹人南侵的前沿, 魏博地區也就成為汴梁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符彥卿善用兵,素為契丹人忌憚,立符氏為後,柴榮是想借此籠絡符彥卿,同時也為震懾遼人,保障政權的平穩順利交接。五代十餘位皇帝,擔任過魏博節度使的就有六位。柴榮堅持在病危時立符氏為後, 就是要符彥卿以外戚的身份來擁護後周政權。藉助符彥卿地方上的軍事力量, 與朝堂間的託孤重臣制衡監督,以此保證幼子宗訓統治地位的穩固。

對中央禁軍、河北等地的軍事做了周密部署後,周世宗又安排了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宰臣。

有鑑於五代政權的更迭頻繁,周世宗為了保證兒子順利繼位,絞盡腦汁地做好了安排。然而,越是一環扣一環,越容易發生意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人算不如天算,柴宗訓即位不久,朝堂上這種相互掣肘的政治平衡就被打破,先是袁彥被逐出朝堂到地方任職,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和侍衛司副都指揮使韓通(正職李重進,柴榮駕崩前令其領兵防禦北漢)與趙匡胤交惡。隨著矛盾衝突的加劇,終於趙匡胤鋌而走險,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唐風宋月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一位難得的明君,他南征北戰立志統一天下,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無奈天不假年,正當壯年(39歲)卻過早去世,令人惋惜。柴榮去世後7歲兒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周恭帝。

柴榮去世前曾安排範質、王溥、魏仁浦、趙匡胤、韓通等自以為忠心耿耿的大臣輔佐兒子,惜乎所託非人,死後不到一年就被趙匡胤篡權,後周滅亡。

趙匡胤能夠輕而易舉地黃袍加身建立大宋政權,一方面是他謀略過人,不僅取得柴榮的信任掌握了軍權,而且在軍中培養了大批親信勢力;另一方面,一個政權能在兩天之內被推翻,且幾乎未遇到任何反抗,說明後周的統治基礎極不穩固,拱衛皇權的力非常脆弱。


三味小書屋


關鍵並不是忠臣與否而是誰掌握實力。

第一:當時的趙匡胤是殿前都檢點。這是當時幾乎掌握實力軍隊的位置;

第二:再一個,趙匡胤並不是自己要當皇帝而是手下人擁戴的,起碼名義上好說。

第三:可以安撫臣下的是他對待北周柴榮後人較好,向我們熟知的柴進都綿延一百五六十年了,竟然還有這樣的招待,可見其有多厚待。

後面都是糖,前面都是槍。有槍還有糖,除非死忠,但也只能自殺。所以幾乎完敗。





日日滌新文史哲


其一,慣性決定後周主少國疑必然被代替。

郭威不但殺了漢隱帝,立無辜的劉贇為帝,在劉贇還沒有走到京都,自己黃袍加身,殺無辜的劉贇,自立為王。 後周自己是靠殺戮起家。 主少國疑,7歲的皇帝,20歲的太后,怎麼可能立足亂世,必然君臣互相懷疑,皇帝無法駕馭大將,也無法駕馭託孤大臣。屆時主少國疑,趙匡胤等也容易因為主少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有很大風險。故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大亂或其他大將黃袍加身是必然,到時皇室只能滅亡。

其二,柴榮自己並不信任誰。死前因為一個傳聞將張榮德調離。任用之人,並不是託孤給趙匡胤,而是託孤給自己的岳父,同時又不完全相信岳父,是託孤給以符彥卿為首,三個宰相及趙匡胤、韓通,他們互相牽制。互相牽制註定沒有人能有效控制局面,盡心盡力輔佐少帝。

他懷疑的格局註定走不長。

他的早逝也跟他懷疑、焦慮有關,無法很好休息。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軍政雙優,像極了面位之子劉秀。對手下兄弟也是推心置腹,信任有加。趙匡胤本就是柴榮最信任的兄弟。小故事:趙匡胤謀劃黃袍加身之事,心中一直猶豫不決,跑回家去問姐姐是否可行。他老姐拿起洗衣棒就是一通猛捶,邊打邊罵:如此大事,男子漢大丈夫當斷即斷,回家來問個老孃們,算那回事?趙匡胤遂下定決心幹一票。篡位登基之後善待柴氏後人,以求心安。前朝廢帝,以柴氏一族結局就好,一是趙匡胤仁義大度,二來也是其篡兄子之位,心中有愧。三來趙匡胤本就是柴榮的連襟,柴榮的親信同時也是趙匡胤的親信。所以趙匡胤才能是隻殺韓通一人,輕鬆篡位,篡位之後再杯酒釋兵權。


1027和達貨架製造


陳橋兵變發生後,趙匡胤為了防止京城內柴榮的心腹忠臣起兵反對,他一面派親信大將潘美向首相範質通報,一面派楚昭輔保護自己的家屬並告知兵變之事。在京城內充當內應的大將石守信在接到兵變的消息後,親自接應兵變部隊入城,使得趙匡胤以很快的速度控制了京城的局勢。

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是一名忠於周室的高級將領,他看到趙匡胤的部隊入城後,立即跑回家中,組織力量抗擊,但很快就被趙匡胤的心腹殿前司的散員指揮使王彥昇追殺於家中。有的史料則記載韓通是戰死在皇宮內。

控制京城以後,趙匡胤首先爭取的就是後周首相範質的支持。因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普經在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搞的兵變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首相馮道的支持。因此,趙匡胤進入京城後,立即會見了首相範質。範質面對這群虎狼之師,並沒有膽怯,他當面厲聲質問趙匡胤道:“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趙匡胤被問得啞口無言,只能將責任推給兵變的將士,他說道:“吾受世宗厚恩,今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趙匡胤的心腹殿前司散指揮使虞侯羅彥瓌看到趙匡胤被範質問的下不來臺,就立即舉刀威脅範質道:“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範質看到大勢已去,為了保護後周宗室免遭趙匡胤的殺害,他要求趙匡胤答應“視(周)太后如母,養少主(恭帝)如子,無負先帝(世宗)舊恩”,趙匡胤一一答應。這時,已事先投靠趙匡胤的次相王溥率先向趙匡胤行君臣之禮,範質無奈,只能勉強從之。就這樣,趙匡胤得以代周建宋,改元建隆,他就是宋太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