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批评“低欲望群体”和“佛系青年”了

不要再批评“低欲望群体”和“佛系青年”了

说起低欲望社会,我们最先想到肯定的是宅男、宅女鼻祖的日本。下面是我从网上找到一些日本人低欲望社会的具体表现:

1.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

2.对异性失去兴趣,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加享受单身生活的自由自在。夫妻亲密度不够、出生人口减少。

3.不在乎社会的认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个性为公司而努力,从而得到较高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

我总结起来,不愿意努力工作、不愿意消费,对异性失去兴趣,对生孩子没有意愿,甚至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交流。

走上社会的90后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家境算不上多富裕,但是孩子就算在家躺着也饿不死。工作高兴就工作,不太高兴就辞职在家,不想工作就出去读书,读得没意思就玩,玩够了又想工作工作。家里不急着让孩子成家立业,觉得开心就好。然后就在这样既不用承担责任也不用长大的美妙氛围里不知不觉就到三十岁了。

这样的孩子多半家庭关系比较简单,跟父母相处也算和睦,没有“逃离家庭”的需求和“维持生存”的压力,从小没吃过什么苦所以也没有靠赚大钱来获取安全感的需要,生活有一定的标准,然而对大富大贵和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没什么兴趣。或者说,一切催人奋进的心理和物质性抵抗因素都自然地不存在了

还有佛系青年,有更好,没有也不必强求的生活态度。

然而这两种生活态度遭受了一些人的批判。

不要再批评“低欲望群体”和“佛系青年”了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所著的《低欲望社会》最近引发热议。这本书的副标题叫“胸无大志的时代”,在这本书中,他感叹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如果这样说还不够直观,那就是更多的人不婚、不生、不买房,对追求时尚、名牌没有兴趣,甚至连恋爱都懒得谈。如果说“低欲望”只是一个客观描述,那么“胸无大志”的说法显然就有自我批判的意味。或者说,在与过去和其他国家对比后,作者表达了他深深的忧虑: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物质缺乏欲望,这个国家又如何保持竞争力?

小编却认为存在即合理,低欲望社会和佛系青年的出现正是有他出现的原因。

这也是每个人面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选择,没必要过分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