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萍作品:讀書與燒書

題目:讀書與燒書 文稿來源:蝶語蘭心

劉莉萍作品:讀書與燒書

多日前,幾人相聚,聽得我係育紅中學員工,不由慨嘆:“納了悶了,育紅新校區位於秦代遺址公園東鄰,一邊是讀書的,一邊是焚書檯燒書的。這到底是叫讀書呢,還是叫燒書呢?”一時桌旁眾說紛紜。我並未參與激烈的談論,獨自沉思:讀書?燒書?

以後幾天,這個問題縈繞於腦,揮之不去,竟有了淺陋的認識:要讀書,亦要燒書。

書,定要讀。不管什麼身份,從事什麼職業,年齡多大,在什麼場合。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話雖有點片面,但讀書是劃分人與獸的界限,也是區分文明人與野蠻人的標準。讀現代的書,就是與同時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溝通交談;讀古人的書,可以承受古聖先賢的精神遺產。

劉莉萍作品:讀書與燒書

讀書,亦可讓我們擁有快樂,長見識。俗話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就是這個理。傳說,鬼谷子一生只下過一次山,居於深山研讀經典。一輩子只收了四個徒弟:龐涓、孫臏、蘇秦、張儀。試問,那個徒弟不在中國歷史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多讀書,還可以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寂靜角落,沉下心來,思考人生,讓浮躁的心靈歸於純淨。

讀書還有助於拓寬知識面,使我們更容易融入社會。因為,讀書是社會流動性的一個渠道。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這樣評論讀書:“最有益的消遣方式是讀書,千千萬萬的人都能從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找到精神慰藉。”

要讀書名言警句,人人如數家珍。腹有詩書氣自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有高爾基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劉向認為“書猶藥,可醫愚也”;就連一向不太人云亦云的魯迅先生也說,“倘若還可以生存,我還要讀書”。所以,人要讀書,有這麼多中外名家大師正言,我也就不聒噪了。

劉莉萍作品:讀書與燒書

還是談談為什麼要燒書吧!

燒書,焚書,自然先拉扯到秦始皇。史料記載,由於當時百家爭鳴,嚴重地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燬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對於秦始皇焚書,民間自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秦始皇焚書是情理之中,始皇陛下建立了自開天闢地以來第一個統一的國家,一小撮前六國和前秦的方士、儒生、貴族文人,他們極度仇視新生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對偉大的始皇帝滅六國、消除戰亂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功偉績視而不見,卻總是躲在陰暗角落裡妄議朝政,試圖走復辟倒退的反社會、反人民的罪惡之路。秦始皇聽取丞相李斯建議,從而焚燒了那些散佈邪說邪教的書籍。

也有人說,焚書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對於不同政見的士人的殘酷鎮壓。焚書坑儒是秦始皇鎮壓政治上的反對派之舉,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多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對現行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廢除所謂的邪說異己,從統治者角度看無可非議。但秦始皇的鎮壓是野蠻的、殘酷的,不問情節如何,一概焚燒,一概誅殺,這是一種暴行。對於中國的古代文化是一個極嚴重的摧殘。

歷史畢竟是歷史,誰也無法統一口徑,蓋棺論定。我也不想對古人古事多費口舌,倒想說說今天為啥還要燒書(焚書)的理。

劉莉萍作品:讀書與燒書

如今圖書市場,魚目混雜,良莠不齊。雖然不乏經典書籍陶冶人、薰陶人、激勵人、感染人、啟迪人,不乏優秀作品呈現風俗人情、社會百相、文化藝術,不乏高雅文字怡人心情、拋卻塵訴、物我相忘。但是,也有相當一大批非正式出版物,用色情、暴力、恐怖蠱惑人心,消磨時光,尤其是腐蝕著青少年的身心。對於後者這些書,當燒!燒得乾乾淨淨。要讀書,當選擇前者那些善書,遠離內容不健康書籍。不能囫圇吞棗,心眼被矇蔽,是書都廢寢忘食地讀。

讀善書,讀經典,可以與時俱進。說到與時俱進,都會翹起大拇指點贊。可有些“與時俱進”卻讓人啼笑皆非。為人師,常遇見很多“聰明”的學生。他們開學伊始,就會把不用的書搬回家束之高閣,塵蒙蟲蛀已經沒有多大關係。我想說,與其把那些書擱置家裡佔地方,還不如燒了。書,被遺棄在不為人注意的角落,不能發揮其作用,何謂之書?既然不能稱其為書,放一把火,燒,燒得痛快淋漓!需要說明的是,被學生視為無用的書,並非真的無用,而是沒有得到重視,顯得多餘或者無用。那些書,讀之,對學生大有裨益。可以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可以陶冶情操,自信從容;可以修身養性,溫文爾雅;多讀可以文采飛揚,富有靈感。

不只是學生把有益之書束之高閣,其實,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常有一些人,書房或者辦公室裡整整齊齊擺放著各類書籍。如果這些書能一一閱讀也罷,其實大多都是擺設。用文化、文學這些精神財富裝飾門面,用書籍報刊裝扮身價。委實有點委屈了那些高貴的營養品。這些書,存者,可已經死了,跟燒了又有何區別?

一句戲語說學生:你讀書不理解不牢記,上課不好好聽講,等於把知識又還給課本了。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只是學生存在,成人也是如此。讀書,就要以文字為載體,擴大視野,增長才幹,愉悅心情,心領神會。達到這個效果,有形書便可化無形。這時,書燒也罷,不燒也罷,都和付之一炬對等。書永遠留在心裡了。

劉莉萍作品:讀書與燒書

中央黨校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講話中說:“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勸學篇》中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現實中,不少人都有長期堅持、積少成多,最後取得驚人收穫的讀書經歷。有人研究過,一個人每天閱讀一小時,三年之後可以變成某一問題的專家。領導幹部要善讀書,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利用好時間,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

如此想來,秦代遺址公園旁的學校,學校旁邊的公園,是讀書,是焚書,沒有什麼可糾結的。如果真要燒有些書,我定添一把薪柴,讓焚書之火燃燒得更猛烈!等火熄滅,灰塵隨風而去時,你,我,他,拿起一本善書,用手一頁一頁捻過,品味萬抹墨香,賞讀流金歲月,伴著朝霞晚暈,陪著日月星辰,漸漸,漸漸老去……

劉莉萍,陝西渭南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陝西省素質教育研究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編劇協會會員,渭南市作協會員,渭南市詩詞學會會員,臨渭區作協副秘書長。曾有多篇文章發表於《華商報》《教師報》《渭南日報》《西嶽》《三賢》等報刊。

劉莉萍作品:讀書與燒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